|
|
七旬老人14次转移搬家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6日04:47 东方早报
据新华社电7月10日12时29分。淮河王家坝闸开启。滚滚洪流如脱缰野马奔向蒙洼蓄洪区。刚刚还是阡陌纵横、庄稼油绿、生机盎然的田园,顿成一片泽国……望着倾泻的洪水冲进自己的家园,站在大坝边、庄台上和保庄圩里的蒙洼百姓,心头百感交集,有的流下眼泪,有的默默转过身去…… “说句心里话,村里人谁都不希望蒙洼蓄洪。”王家坝镇刘郢庄台73岁的老汉刘克义坐在自家门口,点上一袋烟,眼里充满了回忆的神情。 他说,洪水一上来,不但地里庄稼淹了,生活也不方便,庄台被水围困着,人出不去进不来,急也能把人急坏了。“不过,为了上下游的安全,这点苦咱愿意吃。蓄洪国家也是不愿意的,洪水是自然灾害,没有办法呀!关键时候就是要舍小顾大。”经历过14次搬家的刘老汉平静地说。在他空荡荡的家里,除了必要的农具,家当少得可怜。 记者行木船进入蒙洼蓄洪区丁郢子庄台。一块高岗地上,一片没被淹没的玉米和花生地与汪洋对峙着。划船的老人心疼地告诉我们,今年庄稼肯定减产了,如果再进洪水就连这些也该冲毁了。 老人说,他这个小木船现在是庄台与外界联系的重要交通工具。蓄水两天来,他已经义务来回拉了几十趟人,绝大部分是外界进来的医疗队、武警官员、慰问干部,还有新闻记者。 顺着一条长长的水泥路,记者走进了蒙洼人民蓄水时保命的庄台。这里是国家为了让百姓避开洪水而人工堆起高地修建的村庄。庄台上房屋一座挨着一座,狭窄的胡同只能容下两三个人并行。 村民乔如兰家正升起炊烟做饭,虽然储备的菜只有毛豆、青椒和一些西红柿,她却说:“地叫水淹了,能有这些还算新鲜的蔬菜吃,已经很不错了。”孩子们依旧像往年暑假一样,在村子里玩耍。为安全起见,庄台上的电已经停了,村民们又用起了久违的油灯。 “家住岩岗头,用水贵如油;想水水不来,盼水水不走”。阜南县副县长熊德超深情地介绍蒙洼人这首令人心碎的顺口溜。蒙洼这片水旱交潜、多灾多难的洼地,记载着几代人的磨难和奉献。 在熊德超看来,开闸泄洪虽然是面对特大洪水时必须采取的措施,但是蒙洼人民的理解和支持仍然是那么可贵,那么让人感动。 71岁的五保户赵仁国走路有些颤抖,但记忆力却非常好。他告诉记者,2003年蒙洼蓄洪后,国家补偿款很快到位。老百姓如今对国家补偿政策都非常信任,这次蓄洪前,干部们不用再费力动员了,“西瓜一包、豆子一拔、麦子一捆,村民们说走就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