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会忘记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6日06:24 红网-湖南日报

  本报记者 朱永华

  两岸文化代表在湖南大学举行“湖湘文化研讨会”的时候,台湾佳宾、著名摄影家、学者庄灵先生“失踪”了,可是研讨会结束时,庄灵先生满头大汗、不期而至。大家关切地问:“干什么了?这么热!”庄灵先生却一脸兴奋:“找到了,终于找到了。”原来,庄灵先生根据线索,走到了湖大的校门口,找到了当年遭日军战机轰炸后遗留下来的老湖大图书馆建筑的石柱。“那个感觉就像看到圆明园遭劫后留下的遗迹一样。”

  晚上,记者约会庄老,牵出一段他儿时和家人追随故宫南迁文物一起迁徙长大的动荡岁月。

  1924年,他的父亲庄严先生北大哲学系毕业后,由老师推荐进入刚成立的“清室善后委员会”当事务员,参与清点清宫文物的工作。他的父亲在后来的文章中说:“宣统出宫,我便入宫,当的不是皇帝,而是一个维护民族文物国家重器的老宫人……”1925年“双十节”,“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成立,原有的“清室善后委员会”同时撤销;于是他父亲从此进入故宫博物院古物馆工作。

  “九一八事变”后,北方形势紧张。1933年,故宫北平理事会即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故宫文物南迁。1933年1月,故宫把分属古物、图书、文献三馆和秘书处的重要文物,一共包装了13491箱,从2月到5月,文物前后共分5批从北平经平汉、陇海转津浦铁路运到浦口,再换江轮到上海,分别存放在法国和英国租界;1934年故宫理事会通过在南京朝天宫旁修建永久保存库,并且在1936年8月完工,于是原存上海的文物,便在当年年底,全部用火车运到南京新库存放。1937年“七七事变”后,战争全面爆发,当时故宫的马衡院长为了国宝的安全,以1935年参加伦敦艺展的80箱文物精华,连同初选后未送展的精品,另外再加选若干重要文物,一起装入这80大箱,借湖南大学图书馆暂存。再从长沙经广西桂林到贵州。而后,文物再迁运到黔西安顺县城外的一个石灰岩天然洞穴—华严洞之内,并且设置了“安顺办事处”。执行这第一批南迁国宝的押运者和负责人,就是庄灵父亲庄严先生,而庄灵就是在1938年的11月在贵阳出生的。

  刚刚出生的庄灵和这批国宝在安顺几乎住满5年。而安顺和华严洞便成为庄灵有记忆以来,最早的一段印象十分鲜活的生命印记。当时他们全家赁居在安顺县城内东门坡一幢两进木造民宅的右侧厢房,办事处设在文庙,而古物则收藏在南门外的华严洞。平日庄灵父亲和他的故宫同仁经常为公务往返于办事处和华严洞两地,家中大小事务几乎全由母亲掌理。1944年年底,贵阳告急,政府为了这批存放在华严洞80箱文物精华的安全,决定将它们也撤往四川;于是庄灵全家便又得紧急处理所有家用杂物再度和古物一道,登上军用卡车,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循着川黔公路往四川进发。那年庄灵6岁,才刚刚念完幼儿园。

  庄灵先生还记得很清楚,车队出发的时候,两旁都是扶老携幼挑箱逃难的难民,绵延有好几里长。一路上经过贵阳,穿越息烽口,小心翼翼地缓慢驶过只用木材搭建走起来嘎嘎作响的乌江大桥;在遵义附近看到低空盘旋的日本侦察机。

  抗战胜利后,故宫文物转移到了南京。后来,国民党从大陆撤离时,故宫文物用军舰运到台湾。庄严先生又是押送文物的负责人。而尚未成年的庄灵几兄弟也作为“押运员”,随同文物到了台湾。整个文物的多次迁徙中,庄灵父亲始终参与其事;这20年间,他也从主任、古物馆长、一直升到台湾故宫副院长,并且持续工作到1969年才退休。

  由于家学的熏陶和成长的经历,庄灵先生几兄弟都成为了文史领域的专家。庄灵说,回想那段经历,感慨万千。就从文化的因缘来说,两岸的根脉是怎么也切断不了的。现在湖大图书馆的残柱上有一行字“历史不会忘记”,但如果这里还有文字说明那段历史,就更好了。希望两岸的炎黄子孙牢记过去,珍惜现在,更好地谋划未来。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