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苏南模式的演进及其对创新发展模式的启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6日07:56 无锡日报

  一、关于创新苏南模式的几个基本判断

  自苏南模式产生以来,对苏南模式的批评一直没有停止过。早期的批评主要在其体制上,近来的批评则集中在其增长方式上。回答这些非议涉及以下几个基本判断。

  首先,苏南模式的价值评判标准各不相同。有人从市场制度理论框架出发,以私营企业比重和政府作用的强弱来评判苏南模式。非议的要点是苏南地区私营企业数量和政府作用强度没有达到市场化理论框架的要求。而事实是这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水平处于全国前列。特别是这一地区在全国率先达到了全面小康水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判断一种发展模式是否成功,不应该从原则出发,从某种先验的理论框架出发,而应该以发展的成果来检验。而且,发展的成果也有个历史性的评价问题。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在该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发展的内容,也有需要留给下一阶段去解决的问题。如果以后一阶段的发展标准去衡量前一发展阶段的成果,并进而否认前一阶段的发展模式,显然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例如,初期阶段的苏南模式主要是在体制上的创新,其增长方式没有大的突破。新苏南模式的新就在于实现了增长方式的转变,但不能就此否认初期阶段苏南模式的历史性贡献。

  其次,一个地区采取何种发展模式,有他自身的发展规律和机制,并且存在自我强化的机制,这就是所谓的路径依赖。不论苏南模式、温州模式还是其他模式,都是适合当地环境的发展经济模式,模式的差异乃是对发展条件差异的正常反应。市场化在不同地区可以有不同的发展模式,主要是各自市场化的起点不同。当年温州发展乡镇企业的主要形式是家庭工业,没有集体投入是因为这里的集体无“经济”,而苏南地区起步发展乡镇企业时,与其他农村地区有集体无“经济”的状况不同,这里的集体有“经济”。利用集体积累发展乡镇企业上马快,也便于上规模。这表明市场化的道路在不同地区可以各不相同。我们不能机械地以某种模式作为标准去评价另一种模式。目前有人用温州模式中的私有化水平作为标准去评价苏南模式,进而得出苏南模式不如温州模式先进的结论。这种评价标准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一个反证是,如果这里的市场化没有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全国吸引外资政策趋向一致的条件下,这里会成为外商投资企业最为密集的地区吗?

  第三,发展模式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所谓“发展模式”,是指“在一定地区,一定历史条件,具有特色的经济发展的路子”,这也是对特定时空经济发展特点的概括。环境和条件的可变性决定了发展模式的可变性,有些批评苏南模式的观点基本上是针对当年集体经济为主的模式。实际上最近十几年来,无论苏南模式还是温州模式,都经历了很多方面的重要变革。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就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呈现出许多与以往不同的新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是外向型经济、企业改制和城市化。这些重要变化进一步改变了苏南地区的经济环境,同时也大大发展了苏南模式的内涵。以乡镇集体经济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苏南模式,逐渐为苏南地区自身的发展所扬弃。这就是苏南模式的创新。

  第四,当我们说一种模式有新发展时,实际上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这种模式在新的发展阶段有创新;二是原有模式的合理内涵在新模式中得到了继承。由苏南模式转向新苏南模式,既体现对原有苏南模式的路径依赖,又体现了发展模式在新的发展阶段的创新。新苏南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有苏南模式的传统,例如立足本地发展实业,注重共同富裕,地方政府和市场共同作用等等。这些传统在新苏南模式中没有完全抛弃,而是在新的模式中保留下来了。准确地说,新苏南模式实际上是指苏南模式的新发展。

  二、苏南模式创新之一:体制创新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小平同志称为“异军突起”的苏南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启动了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创造了市场化和工业化的苏南模式,其主要特征是利用集体资本办企业,乡镇政府积极参与办企业,允许先富并追求集体富裕。

  苏南当时的发展道路之所以作为苏南模式来概括,主要是有两个方面的创新:首先是启动了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其特色是:依靠集体积累和私人积累的结合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农村工业化、建设小城镇,自己解决向城镇转移问题,从而开启了以非农化和城镇化的途径富裕农民的进程。其次是突破计划经济的束缚,乡镇企业面向市场求发展,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的经营机制。应该说,苏南模式产生的积极效应是非常明显的,乡镇企业如火如荼,农村小城镇星罗棋布,工业产值三分天下有其二,农民迅速脱贫致富。

  最初的苏南模式尽管已经确认了市场化并在较大范围出现了私人投资,但其市场化主要体现在经营机制上,所有制的市场化是不完全的。乡镇企业包含集体投入并不妨碍市场经济的发展,原因是当时的集体经济大都是村级经济,“村”不是一级政府,是村民自治组织,村办企业比国有企业公有程度低。因此,即使是集体经济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较大,也不妨碍苏南地区发展市场经济。因此苏南模式仍然可以说是当时发展市场经济的模式。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苏南地区实现了乡镇企业的制度创新,苏南模式由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一是抓住了市场化的机遇。20世纪90年代我国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市场化成为苏南乡镇企业的自觉行为。由此兴起了苏南地区乡镇政府主动对乡镇企业进行改制、政府产权完全退出乡镇企业的改革。与乡镇政府产权主动退出和集体经济的改制相伴,民营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二是抓住了国际化的机遇,20世纪末沿海发展外向型经济给苏南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这一地区积极利用外向型经济扩大出口,企业由面向国内市场转向国际市场。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浦东开发,苏州新加坡工业园的设立,大大提升了这一区域的开放度和国际化水平。苏南地区建立了多个以国家级开发区为领头的各种类型的开发区来引进外资,提升经济的国际化程度,其中苏州、无锡和常州均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除此以外还有张家港国家级保税区、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和无锡国家级环保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昆山人自费开发后得到国家承认的昆山国家级开发区。所有这些开发区的硬软环境建设都成为引进外资强有力的吸引力。

  由于上述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推动,所有制结构的市场化取得了明显的进展。苏南地区在发展外商投资企业和推进企业改制时,虽然也有相当的企业完全改制为私人企业,但大部分都是改制为股份制企业和股份合作制企业等混合所有制企业。即使是农民自主创业也采取合作方式。因此新苏南模式的所有制可以用混合所有制经济来概括。与此相适应,改制后企业的总体规模不是小型化,而是进一步扩大。最具有特色的是:苏南乡镇企业通过与外商合资,与其他法人企业组建了大量的企业集团、股份制公司、上市公司等。其中包括以江阴为代表的近20家企业在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市,从而形成了概念独特的“江阴板块”;以昆山为代表的是外商投资企业,以常熟等地为代表的则是私人控股的企业集团。这样,在开放基础上外资、民资和股份制经济的所有制结构成为新苏南模式的主要内容,而别具特色的是这里的企业结构以混合所有制和规模企业为主体。如果将苏南模式与其他模式比较,苏南的企业规模总体上高于其他地区,产业的技术等级总体上高于其他地区。

  三是抓住了城市化的机遇。苏南模式一开始就包含了城市化的内容,但其基本特征是就地发展小城镇。农民向城镇转移是离土不离乡。苏南也最先推进新一轮城市化,其内容是推进城镇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城镇城市化是在合并小城镇的基础上强化城镇的城市功能和设施建设,包括城镇商业、教育、医疗、购物等基本服务设施,使农民在城镇就能享受到城市的现代文明。城市现代化不仅包括将城市作为现代市场中心的建设和城市现代化设施建设,还包括城市产业的结构性调整,使城市由工厂林立变为公司林立,由制造业中心转为服务业中心。与这种新城市化相适应,乡镇企业由原先的农村包围城市变为总部进城。乡镇企业最终脱去乡镇的外衣(在新苏南模式中不再有乡镇企业的类型),生产基地也集中到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城乡居民的自由流动也有效控制了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苏南成为全国城乡差距最小的地区。

  三、苏南模式创新之二:增长方式的创新

  进入21世纪后苏南地区开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同时也开始了苏南模式在增长方式方面的创新。发展模式转变的核心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的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和高效率的增长方式。这种转变实际上是由原来单纯突出“快”的发展转向了好中求快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富民优先。苏南模式一开始追求的是集体富裕,从纵向比较,苏南富得较快,但横向比较,苏南人的收入并不比其他模式如温州模式有明显的优势。这也是苏南模式常常遭到非议的一个原因。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富民优先成为苏南人转变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战略,其主要特征有三个:一是通过改制和发展民营经济等途径鼓励一部分人先富;二是关注增加个人财产及其收入,鼓励创业,拓展包括财产致富和经营致富等其他收入渠道;三是允许先富的同时关注合作富民,不仅关注平均收入达到小康水平,还重视大多数人达到收入的平均数。

  二是产业升级。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适应发达国家制造业资本大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苏南地区利用良好的产业基础和配套能力以及教育、科技、人才优势,及时提出了建设国际制造业基地的目标,并按此要求选择外资及具项目。到2004年,世界“500强”已有近400家在苏南投资,主要投资于IT、石化、冶金、机械、生物医药等高科技行业和资本密集型行业。现在苏南地区的支柱产业实现了脱胎换骨,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环保产业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群,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发展迅猛。在推进制造业升级的同时,苏南地区又开始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在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方面形成了新的特色。现在的苏南产业结构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正在转变为制造业和服务业并重的结构。

  三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以来,苏南地区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又有了新的进展。首先是利用外资由过去单纯引资转向突出引入核心高技术,引入拥有核心技术的国外著名公司,突出研发中心的引进和建设。其次是苏南地区在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方面形成自主创新的新特色。苏南地区重视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投入,主动接受高校、科研机构的辐射,如无锡的高新区建立的动漫产业、无锡的国家级环保园、无锡国家级工业设计园都集中了大量高校和科研机构,产出了一批原始创新成果。

  四是着力于可持续发展。苏南模式的初期阶段,确实不太重视环境和资源的集约使用,因此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较为严重。这个问题在苏南出现较早,因而苏南也比其他地区较早地醒悟并较早开始关注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供给。其主要途径包括:一是推动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人口向小城镇集中,服务业向中心城镇集中,由此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土地等资源的集约使用。二是加大转移和淘汰高消耗和高污染工业的力度。三是推进信息化为代表的高科技化,依靠高科技跨越高消耗高污染的阶段。四是推进环境和生态的建设,江苏制定的全面小康指标包含了生态环境目标值,其中包括绿化水平和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目标值。苏南地区从政府到企业各个方面都高度重视这些指标的实现。迄今为止,江阴、张家港、昆山、常熟、苏州和太仓先后被评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苏南地区从“十五”计划以来出现的一个重要转折是环境污染指标的增长率明显低于GDP的增长率。苏南地区正在工业化水平较高并且是工业为主的地区创造治理和建设生态环境的新模式。

  四、苏南模式创新之三:政府作用创新

  苏南模式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地方政府的强力推动。苏南的发展实践表明,地方政府强势作用没有限制市场的充分作用。一个地区的市场化水平不能以政府作用的强弱作为标准。市场经济需要的不是无所作为的政府,而是大有作为的政府,关键是看政府的强力着力在哪个方面。苏南地区成功的奥秘就在于两个调节机制的协同:一是强力作用的地方政府,二是充分作用的市场。两者协同的关键是,地方政府作用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创新都能在作用层次和着力点上保证市场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苏南模式在这方面的演进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在苏南模式的初期,政府(主要是乡镇政府)直接参与企业的经济决策。苏南模式在演进过程中,政府退出了直接的市场活动,退出了企业。与此相适应,政府作用的范围和方式发生了变化。其作用的着力点在于提供有利于本地经济发展的公共环境,为各类企业发展提供公共平台。早期是提供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制和政策环境;接着是提供吸引各类投资者(特别是外资)进入的投资环境和平台,例如各类开发园区;现阶段则是提供科技产业和创新的环境和平台,如吸引科技人才的机制、风险投资机制、产学研结合的机制。政府在这里着力提供公共环境和平台,不但不与市场作用对立,而且能强有力地支持市场化的推进。

  第二,政府作用的层次。在原有的苏南模式中,对经济发展作用最大的政府是乡镇政府。而在新苏南模式中对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最大的政府层次由乡镇政府上升到县级(县级市)政府。苏南地区经济活动的范围普遍突破了原先乡镇区域的范围,相应的政府调控的范围也扩大到县域范围。调节区域经济活动的政府层次由乡镇上升到县级,表明政府的作用更为宏观,县域范围内各个地区可以更为统筹协调,政府成本也因为乡镇政府的减少和作用的减弱而降低。现在苏南地区的昆山、张家港、江阴、常熟等等,都是以县为单位的。

  第三,政府作用的重点逐步转向社会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协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苏南模式的初期阶段政府主抓经济发展是必要的。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市场化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有了自我强化的功能,这时政府就有可能由主抓经济发展转向主抓社会发展。从而形成企业抓经济发展以实现GDP指标,政府抓社会发展以实现全面小康指标的局面。因此,该地区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较为协调的地区。

  第四,政府作用的形式。在原有的苏南模式中无论是发展乡镇企业还是发展小城镇,普遍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由此导致项目重复、资源浪费等问题。在新苏南模式中,政府推进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抓规划,并从政策和政府投资等方面落实规划。其中包括城市化规划、环境规划等。从苏南的实践看,政府的规划职能同时也包含了政府的投资职能。如果说过去政府投资主要是投资于企业项目的话,那么现在政府的投资职能主要在根据城市化规划和环境规划所进行的公共性投资。政府的投资方向同时也是对企业和私人投资的导向。政府和企业共同投资,推进城镇现代化和环境治理,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解决了该区域内城乡一体化和人与自然的和谐,苏南地区由于地方政府作用比其他模式要强大,因此这一地区的公共产品供给比其他地区丰富,公共产品供给能力也比其他地区强。

  第五,县乡政府成为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主体。苏南地区的县乡政府充分利用其从工业中集中起来的财政收入有规划有重点地反哺农业。其途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增加农村特别是城镇的公共产品和公共设施的供给。将提供给市民的机会和设施安排到农村城镇去,扩大城镇就业的机会,把高质量的教育、文化医疗设施办到农村城镇。利用公共财政解决农村饮用自来水、煤气、生活污水处理等问题。实现村村通公交,并实现公交网络化。二是社会保障以公共财政为主导。苏南各地推进社会保障特别是农村的社会保障力度空前,是近年来苏南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因素。苏南全面推行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和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完善了以低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拆迁补偿、征地补偿为主体的农村“五道保障”。

  总的来说,苏南地区率先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水平是以苏南模式的三个方面创新为基础的:一是体制上的创新,在外资、民资和股份制基础上率先建立起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二是增长方式的创新,率先转向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三是地方政府作用的创新,率先建立起市场管经济发展,政府管社会发展的调节结构。苏南模式的创新产生了明显的效果。

  五、苏南模式的进一步创新

  苏南地区目前还是制造业基地,推进现代化不可避免会面临以下挑战:一是可持续发展的挑战,现代化对环境和生态有比小康社会更高的要求。二是经济能量与区域限制的矛盾。现有的经济发展的能量已经受到区域容量的限制,经济的进―步发展会使这一矛盾更加尖锐。三是高产值低收益的问题尚未完全克服,这与传统制造业比重过高密切相关。四是人的现代化与人口素质的矛盾,由传统制造业的就业结构的性质决定,制造业基地的人口素质的现代化水平较低。五是国际化与自主创新的矛盾,外商投资企业带来高新技术,但可能限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这些矛盾在苏南可能首先遇到,也可能率先解决,由此实现苏南模式的进一步创新。

  第一,富民突出农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体现富民优先,苏南地区人民的收入水平普遍提高。这是不争的事实。由于重视集体富裕,因此这里的城乡收入差距是全国最小的。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苏南地区整体收入差距还在扩大。这意味着,缩小收入差距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不可能完全完成,而需要在现代化阶段来完成。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突出城市化,重点在城市和城镇。现在的低收入者主要集中在农村。现代化提出缩小差距的任务重点在农村。直接推进的新农村建设一方面可以提高农民收入,以缩小收入差距;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农村的现代化水平,缩小城乡现代化水平的差别。在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高的苏南地区,建设新农村需要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

  第二,财富创造突出生态财富。财富不仅包括物质财富,也包括精神财富,还包括生态财富。绿色GDP不仅包括GDP增长中包含的环境破坏的扣除,还包括生态环境建设所增加的财富。现代化建设不仅要求新的项目不能破坏生态,还要求治理过去的发展所造成的对生态的破坏。苏南地区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对建绿地、造森林方面力度较大,进入现代化建设阶段后就要加大治理污染源的力度,特别是太湖治理。进入现代化建设阶段后,苏南有个再工业化过程,其基本内容是转移和淘汰高污染、高消耗和占用土地不集约不节约的工业,建设循环经济。

  第三,提升制造业突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外资进入的产业,相当部分是整个价值链中主要使用劳动的环节,附加值比较低。这是后发国家所要经过的学习阶段。制造业现代化的目标是发展拥有核心先进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先进制造业,提高附加价值。国际制造业基地不等于世界工厂,它强调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按此要求,苏南制造业的现代化需要在两个方面推进:一是调整引进战略,加大再创新的力度,吸引拥有核心技术的国外著名公司进入,特别是突出研发中心的引进和建设。将引进重点转向引进智力,引进国外的技术。鼓励外资的价值链上的高端阶段即含有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生产阶段进入,提高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外资比重。二是提高原始创造能力。高科技产业化的源头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从高校和科研机构得到高科技成果并推进产业化能尽快地缩短高科技产业的国际差距。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企业强化同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主动接受高校、科研机构的辐射。

  第四,城市化突出人口素质现代化。苏南城市化的提升应以人口素质现代化为目标。传统的城市化是农民进城,现在的城市化是要素进城,特别是具有较高人力资本含量的人口进城。以此为内容的城市化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实现的,其中包括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县域制造业发达的条件下,市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将工业特别是工厂向周边区域或者外地转移,金融、贸易、信息、服务、文化教育等第三产业则向大中城市集中。积极吸引包括外地企业在内的公司总部及营销中心进入城市,使城市由工厂林立转向公司林立。

  这里特别要强调利用外地要素发展本地经济问题,这对苏南地区可能特别重要。苏南有在本地办实业的传统。目前本地空间已经严重束缚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走利用外地空间发展本地经济的道路。这就要求苏南人加大制造业向外地转移的力度,突破行政限制,把企业办到外地,本地发展总部经济,品牌经济。其好处是明显的:可以腾出空间,发展高科技;可以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从而提升城市化水平;可以改善生态,建设富裕和谐的社会。对苏南人来说,在发展空间上只求所有不求所在,也就是只求产权、品牌所有,不求企业所在哪个地区。

  综上所述,苏南地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创造了新苏南模式。这个地区必将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创造出实现基本现代化的新模式。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经济学院)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