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宝葫芦的秘密》里的“影格分裂”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6日10:00 光明网
胡续冬

  新版《宝葫芦的秘密》“影格分裂”的源头恰恰在于主创人员对原著里快乐体察不够。

  相信很多人在电影院里看新版《宝葫芦的秘密》的时候都会有和我类似的“影格分裂”的体验:在这部真人动画中,但凡只有真人演员出演的段落,无论是台词的设计还是演员的表演都让人脑后竖起三道竖线外加一坨鸡蛋大的汗珠,恨不得立即把银幕变成DVD,按一下快进键将其迅速打发到遗忘之中;而只要CG生成的宝葫芦一出现,其重度卡瓦伊的造型、奇思妙想的行头、超级鬼马的小动作均令人失声叫绝,以至于如果一对童心未泯的初级恋人一同去观影的话,在看完之后,他们一定会由“失声叫绝”突入“失身叫绝”的高级境界。我本来很不看好跟随颓败的春晚从我的视野中消失的陈佩斯,但事实证明,油条还是老的油水多,陈佩斯的配音为本来就已超出想像的宝葫芦形象又增添了一分惊喜。总的来说,真人部分颇为露怯,但动画部分格外讨人喜欢,不但宝葫芦不时让人产生按暂停键细究其扮相的虚妄冲动,就连配戏的动画小青蛙也比真人部分最大牌的配角梁咏琪要出色许多。

  造成这种真人与动画“影格分裂”的原因,有人说是原著骨子里的问题,说即使对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的原著进行了全方位的时代背景置换,也无法改变这部写成于1956年的童书最致命的毛病:特定的政治氛围下浓郁的说教气息。这种看法我认为是极度不尊重历史、不尊重几代人的童年阅读经验的。

  张天翼是个像新版《宝葫芦的秘密》里的宝葫芦一样有趣的作家,此人中学时代就已经给鸳鸯蝴蝶派的通俗文学刊物《礼拜六》投过滑稽和悬疑小说的稿,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文坛上他凭借《包氏父子》、《华威先生》等入木三分的讽刺小说成了所谓“严肃文学”里的一个腕儿级人物,但他其实一直怀着书写童书的伟大梦想。在解放前,他的《大林和小林》、《秃秃大王》和《金鸭帝国》三部童书可谓在童书传统贫乏的中国文学中筑起了三个童话想象力的王国(确切地说是两个半,因为《金鸭帝国》有点像是童书版的社会发展简史)。1949年以后,张天翼推出的《宝葫芦的秘密》虽然从写作意图上带有讽喻“不劳而获”之“旧思想”的意识形态特色,但他对儿童内心世界的敏锐把握、活泼生动的第一人称叙述以及多年来一以贯之的童话想象力从客观上起到了补救的效果。在严重缺乏童话想象力的年代,《宝葫芦的秘密》激发了一代又一代小朋友心中亦正亦邪的、集偷懒与仙游为一体的想像,让“好逸恶劳”这种奢侈的世界观以“发乎想像止乎梦醒”的合法方式被疲惫不堪的孩子们体验着。

  在哆啦A梦出现之前,宝葫芦就是俺们好几代人的哆啦A梦,或者说,宝葫芦才是真正的哆啦A梦,上世纪90年代以后进入中国的哆啦A梦应该屈居哆啦B梦的位置。

  在我看来,新版《宝葫芦的秘密》“影格分裂”的源头恰恰在于主创人员对原著里快乐体察不够,只注意把原著里宝葫芦变给王葆的熏鱼、卤蛋、花生仁、冰糖葫芦置换成疑似软广告的各种垃圾快餐以及诸如此类的外围“时代置换”,包括把原著里的《科学画报》改成《海洋生物学》的错误置换(研究金鱼要看《海洋生物学》,汗……),而忽略了把原著里类似于金鱼和王葆对话之类的核心叙述快感相应地放大并作为影片的叙事基调,这使得CG部分的快乐与真人叙事的“愣气”格格不入。这种毛病实则是目前中国电影人剧本功力和技术能力日趋不平衡甚至日趋脱节的一个明显的体现。

  不管怎样,曾经让俺们在《少林足球》、《杀死比尔》、《功夫》里爽了一把的先涛公司又为俺们奉献出了一个可喜可贺可歌可泣的宝葫芦形象,建议玩具厂商尽快开发以片中宝葫芦的各种扮相为标准像的宝葫芦系列公仔,顺带着把那只青蛙的公仔潜能也开发一下。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