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智新:重庆公交体制“传销化”谁之过?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6日14:10 中国网

  作者:张智新

  据央视《新闻调查》报道,半年之内重庆市连续发生严重的公交事故。在去年十月一号和今年四月二十三号发生的两起事故当中,死亡56人。重庆的公交安全受到普遍性的质疑,市民甚至在网上发起抵制公交的行动。

  自2006年1月至2007年4月,重庆共发生大大小小的公交事故7起,最少的一次死亡3人,最多的一次死亡26人,平均每起事故死亡超过12人。央视的调查结果表明,重庆市频频发生的公交惨祸,大多既不是出于道路、车况原因,也不是源于恶劣天气或者节假日交通流量过大,如市民所言,往往都是“最不该出事的路段,最不该出事的时间,和最不该出事的线路,就这样下去了。”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重庆公交成了市民谈之色变的“马路杀手”呢?央视的调查给出的答案很明白:管理体制。重庆不少线路的公交都采用传销一般的挂靠和承包,车主只顾挣钱不顾安全,加之管理部门执法不到位,才导致诸如防抱死系统失效等“问题车”在市面上畅通无阻,违章数百次的司机照样大摇大摆地驾驶公交车,而赚钱心切的承包司机们更是你追我赶、高速狂飙,当蚁群般的市民在他们眼中都异变为干枯的人民币数字时,谁还能阻挡死神频频光顾的步伐?

  多年来,为打破城市公交亏损严重、效率低下以及经营秩序混乱、服务质量偏低等普遍性困局,全国许多大中城市先后开展了公交管理体制改革。尽管各地改革的具体措施有所差异,但总体思路基本一致,那就是:改革行政审批制,引入市场机制,吸引民营、外资等多个投资经营主体进入公交领域。

  应该说,这一总体思路既直指我国公交运营管理的现实弊病,又符合国际大中城市公交改革的惯例和做法,但在改革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少城市的指导思路却慢慢“变味”了:“引入市场机制”变为“全盘交给市场”,政府卸下财政包袱;“改革行政审批”变为“放弃所有行政监管”,政府甚至有意无意地卸下管理包袱;而“引入多种投资经营主体”也变为“个体、私营办公交”,实行“一包了之”、“一挂了之”等办法。结果就出现类似重庆公交的“传销格局”:公交线路被层层转包,问题车辆随便挂靠,同一线路无限量放任个体、私营车辆进入,形成“9公里长的公交线45辆车运营”的局面也就不足为奇。在此情况下,政府、公交公司、个体私营车主清一色地利字当头,那些被利润争夺急红的双眼,那有安全、舒适等服务目标的安身之地?

  城市公交作为政府应该提供的一项公共服务内容,安全、舒适、快捷使其质量要求,效率和效益是其不可偏废的两项目标,为了达到上述质量和目标,政府决不能一味追求卸下财政负担,相反,还应有适度补贴的打算。同时,城市公交作为一个服务性行业,其性质与那些可完全竞争的行业有所不同,虽然可以引入适度竞争,但它更注重社会效益,也更追求规模效应。因而,在推行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公交改革时必须防止“市场失灵”,更要警惕过度市场化带来的风险,决不可放弃政府监管的责任。

  在这一点上,海口市2005年进行公交改革时的做法值得借鉴。同样是改革行政审批、引入市场机制,但海口始终注意加强对整个行业的规范化管理,如实行“统一购买车辆以保证车辆质量档次”、“统一招考培训安排司乘人员以保证从业者素质”、“统一着装和车辆装饰以规范文明经营”、“统一排班发车以保证安全快捷”等五个统一,有效地防止了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负面效应,赢得了市民的好评。

  当然,重庆公交惨案频发也暴露出交管部门的诸多执法漏洞,车辆检测可以弄虚作假,累计违章居然能由单位出面搞定,甚至可以打折处理等怪现象,既源于其警力薄弱,更源于其管理混乱、执法疏懒。

  重庆公交的诸多乱象,在全国不少大中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愿该市血淋淋的现实能够警醒城市决策者们:再不能让民众的血肉之躯为我们的体制弊端买单了!

  作者声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