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象:监督“洛溪大桥收费” 本报引爆“舆论地震”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6日14:39 金羊网-羊城晚报

  这是一场广州耗时最久却也最坚持的舆论监督。何其有幸,我们是最关键的见证。

  回到那改变结局的半个月里———

  2001年3月31日,本报刊登了一篇消息,广州市番禺区政府正式对王则楚等三位市人大代表的询问作出答复:截至2000年底,洛溪大桥还有近43000万元投资本息要回收,预计需7年可全部收回。

  霍英东看到了这个报道后,决定要“澄清一点事实”。通过助手何铭思,他约王则楚和本报记者洪启旺在白天鹅宾馆见面。当日他疑云满腹:答复称洛溪大桥是原番禺县政府在1984年集资1亿元兴建的,丝毫没有提到何贤与霍英东,这似乎不太公平;而香港人也会诘问霍英东,捐献的大桥为何还要收费?

  霍英东想要明确告诉大家:“洛溪大桥是我捐赠的!我没有从洛溪大桥收费中获得过一分钱,今后也不要一分钱。”他把说明事实的责任交给了王则楚和本报记者洪启旺。两天后,也就是4月13日,本报独家的发布,终于引爆了最终还桥于民的那一场轰轰烈烈的“舆论地震”。本报记者林洁

  相关

  1985年6月、7月,本报先后刊登15篇报道和评论,揭露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干部以权谋房、索贿受贿,直到有关人员受到应有惩处。

  1994年10月,本报揪出广州最大水果批发市场的“果霸”,连追猛打,一整广东流通市场欺行霸市之风。

  2005年末,本报盯上羊城通的押金收费,刨根问底,开始了我们近年关注民生收费的一系列监督报道。

  (Robby/编制)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