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志纲:广东人对财富的追求,激活了社会每一个细胞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6日14:39 金羊网-羊城晚报
初来广东身为记者,他感受观念冲击、观察前沿变迁;最终他由观众变为演员,下海试水市场大潮 本报记者汪令来 实习生阳瑜 ◎叶选平面对中外记者推荐王志纲报道 ◎和羊晚一起经历三次冲击波 ◎人民日报不用,羊晚抢在日报前面用 ◎中国跟世界通过广东人对接 中国有数十万媒体记者,而王志纲,无疑是其中最具传奇者之一。 近20年前,这位前新华社记者曾名噪一时,他的作品往往甫一问世,便石破天惊;十多年前,他携“记者王”之势成功转型,作为战略专家而成为企业老板、行业巨头以至区域首脑竞相咨询的高参。 是珠三角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作为记者,他幸运地成为广东改革开放前沿的观察者,在这里,他感受中国人最初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挺进的一次次观念冲击;作为思考者,同样在这里,在湿润的南风吹拂下,他最终由观众变为演员,换装下海,试水市场大潮。而他的每一步,都与广东一家著名媒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家媒体就是羊城晚报。20年后的今天,当王志纲回忆当年与羊城晚报并肩作战,去感受、记录改革开放之初那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场景时,澎湃心潮仍不减当年。
“目睹广东处于巅峰时刻的巨变、矛盾、冲突与发展” 记者:您是贵州人,开始一直在内地求学、工作,怎么会与广东结缘? 王志纲:这要感谢改革开放。我一开始在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工作,1986年随新华社一个采访小分队来广东调研。当时全国对广东改革开放有一定争议。那是我第一次来广东,回去两个月后写了一篇报道,叫《广州人经受了三次冲击波》,专门讲改革开放后,广东人在海外物质文明、流行音乐以及“唯利思潮”影响下所受的冲击和反应。 记者:引起了什么反响? 王志纲:可以说成为一个全国关注的话题。羊城晚报发表这篇文章后在广东也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当时的广东省省长叶选平,在接受中外记者采访时专门隆重推荐这篇报道,说你们不是想了解开放后的广东如何吗,《广州人经受了三次冲击波》准确地阐述了广东的变化,你们可以去看一看。 当时的广州市委书记许士杰也曾打电话到新华社了解情况。因为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对广东改革开放最有力度的一次报道,解决了不少人对是否应该坚持改革开放的疑惑。从此把我个人的命运和广东、和珠三角紧紧联系到了一起。使我有机会亲眼目睹并记录了改革开放初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广东处于巅峰时刻的巨变、矛盾、冲突与发展。 “南北文化冲突、观念差距要站在整个中国的角度来分析” 记者:《三次冲击波》在当时只有叫好声? 王志纲:当然有争议。比如一位广州媒体负责人跟我说,你的那篇报道是北方人看广东,不是广东人看广东,还有许多没有写透。而我说,我最大的优势正是由于我是站在中国看广东。对新生事物的报道,应该考虑有一个全中国的承受度问题,就像足球队里的前锋一样,不是跑得越快越好,比如你没照顾到其他队友越位了,就不行。 记者:用全国的眼光来看广东? 王志纲:我觉得这是一个报道视野的问题,在那个特殊年代,对广东这片全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报不报、怎么报,涉及到你对时代脉搏的把握。 举个例子。当时北方人来广东回去都诉苦,说广东人待人不厚道:先喝两碗汤把我们肚子垫饱,吃鸡不给肉让你吃鸡爪,吃鱼给你吃鱼头。其实这有独特的背景,当时的北方还在温饱状态,而南方已迈入富裕,处于富裕和温饱的人是有需求差异的,除此之外还有文化冲突、思想观念差距等。 这些矛盾都要有人站在整个中国的角度来分析,而我本身的身份让我能站在这个角度来看广东。报道出来后,不仅广东能接受,整个中国也能接受并有所推动。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风向标、试金石、样板田、台风眼” 记者:您跟羊城晚报的渊源,是不是也是那时开始的? 王志纲:是的,在这段历史发展过程中,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风向标、试金石、样板田、台风眼,曾经历了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在这个背景下,广东的新闻媒体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正是由于当时广东的特殊历史地位,使得我这个区域性的记者能产生全国性的影响,其中有几次与羊城晚报的成功合作。 在《三次冲击波》之后,1987年我又写了一篇长篇通讯,专门研究特区发展经验的,叫《放眼向洋看世界———蛇口启示录》。本来《人民日报》已打算隆重推出,并配评论。但后来在临发表前被莫名其妙拿掉了,传说新华社的稿子越好越不能用,之后他们派了自己的记者去深圳写。所以这篇文章只能在新华社的《瞭望》上发,但周刊太慢,羊城晚报经济部主任龚志瑾(后任羊城晚报副总编———编者)联系我,抢在《人民日报》稿前一天刊发,为此还写了一个编者按,大意是该通讯意义高远、振聋发聩。 还有在邓小平南巡时,与羊城晚报合作总结珠三角模式的系列报道,影响也很深远。我陪穆青在珠三角考察了15天,一起写了肯定广东改革开放的《风帆起珠江》。当我们采访将结束时,邓小平南巡,发表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等一系列关于改革开放的重要讲话。由于我们提前行动,《风帆起珠江》这篇稿子刚好踩准了时代的脉搏,羊城晚报不仅第一时间发表了这篇文章,而且又特约连载了我们这次珠三角调研的系列文章———《珠三角见闻录》,产生很大影响。 广东创造的商业传统和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的进步 记者:您在广东差不多当了10年记者,始终用相当超脱的身份来记录珠三角,观察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作为从内地来沿海的新闻人,您感受到什么样的冲击? 王志纲:我很幸运能见证一个时代。 首先是观念的变化。广东人创造的奇迹让国人明白,“发展才是硬道理”。像深圳提出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现在看来天经地义,在当时却引来很多非议。改革不仅需要领导人的魄力,也需要实践者的勇气、探索和坚持。广东人对于财富的追求和观念,激活了社会的每一个细胞,使得全民创业、全民求富成为一个时代的主旋律,使社会经济变得生龙活虎。 其次,广东作为一个渠道和口岸,使大陆与海外在经济、文化和思想等方面有了初次接触和融合。可以说,中国走向全面开放,广东是一个缓冲带,从这里起步,中国开始纳入经济全球化的轨道。 第三,在很多行业,广东人树立了标准,使中国跟世界对接时处在一个较高的层面上。如酒店业,香港和全球的酒店业通过广东落地,而广东又将标准扩展到全国。如餐饮业,粤菜风行全国带动其他菜式的改变。比如演出业,包括经纪人、制作公司等都领先全国。当然还有“广东制造”,包括家电、食品、饮料等,在整个中国都有良好口碑。广东人创造的这些商业传统和商业文明,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商业模式的进步。 人物档案 著名战略咨询专家。曾在社科院从事经济理论研究3年,新华社记者10年。1994年10月离开新华社,创办王志纲工作室任首席策划至今。 先后成功为广东碧桂园、99昆明世博会、广州星河湾、南国奥园等上百家企业与项目提供战略咨询和策划。所著《谋事在人》、《找魂》等畅销书创新地产观念,成为业界经典。近三年来,王志纲还在城市经营领域开疆拓土,先后在上海、天津、成都、西安、青岛等城市和区域进行城市运营方面的创新与探索。 (Robby/编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