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焦点话题·非主流汉字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7日02:30 北京晨报
仅仅是种游戏 何必大惊小怪 邓学志 “酱紫”就是“这样子”——明明不是规范汉字,却又能利用谐音勉强读懂。这种在部分青少年中流行的“非主流汉字”日前遭到了反对者的“大举讨伐”。对此,心理学家称,怪字体源于孩子想躲避父母的监管。语言学家则称,不提倡使用这种缺乏积极交流意义的字体。 “酱紫”就是“这样子”,“稀饭”原是“喜欢”,“7456”竟然是“气死我了”……对大多数人来说,“非主流汉字”确实是看着很累,甚至不知所云。从大范围的文字交流来看,也确实不利于交流。因此,呼吁提醒一下是应该的。但是,对一部分青少年在一定范围内,本着游戏心理而使用的“非主流汉字”大举“讨伐”,甚至上升到侮辱中国文字的“高度”,我看是小题大做,有点大惊小怪了。 所谓的“非主流汉字”,包括前一阵子媒体报道的“火星文字”,其实质不过是一部分年轻网民以文字为工具所做的一种游戏。在网上类似的游戏还有,夹着表情的文字交流方式、夹着数字甚至全是数字的交流方式,以及用汉语标点符号进行交流的方式等等。这些,都和“非主流汉字”、“火星文字”如出一辙,是基于同一种心理。完全可以这样说,年轻人“创立”的“非主流汉字”啊,“火星文字”啊等等,只有游戏之意,标新立异之意,并无丝毫刻意侮辱中国文字之意。 年轻人天生就不愿意守旧,不愿意守规矩。他们总是想标新立异,弄出些新的花样来。这也是年轻人最有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这种创新,在文字这一方面,有的适应了时代的发展,最终被社会所吸收,比如汉字,正是因此而由繁变简,由单字为词变多字为词,丰富和发展了汉字的表情和内涵;也有的是错误的,最终被社会所扬弃。此外,年轻人还有一种爱捉弄人的心理,并在此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非主流汉字”、“火星文字”就是基于这两种心理下的产物。 再说了,这种“非主流汉字”、“火星文字”只不过是存身于一部分青少年之间带有隐语性质的个性化交流。换言之,就是特定环境下的特定交流方式,它无法进一步扩张。汉字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它之所以能够存在这么长的时间,说明它有着强大的自我净化能力。这类让大众摸不着头脑的“非主流汉字”和乱码堆砌的“火星文字”,绝无可能因为一部分青少年的小团体爱好而被大众所接受。因此,对“非主流汉字”,我们没有必要如此大惊小怪。 不应强加禁用 但要适可而止 路勇 归根结底,青少年使用类似“摩斯电码”的谐音字,除了简单的猎奇和跟风以外,更是一种自我保护意识增强的表现。从孩子选择非主流汉字上看,家长无疑是站在了孩子的对立面,让孩子不得不作出适当的应对之策。这样的应对之策昭示,青少年和家长的隔膜加大,交流的通畅度下降了。 但是,家长想了解孩子的心理,加强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认不认识孩子的非主流汉字,并非不可或缺的当务之急。非主流汉字的“技术含量”有限,而且有糟蹋汉字的嫌疑,这样的汉字形同毒品,理应抵制和取缔。家长们若兴趣盎然地去了解,争取看得懂孩子的“另类”语言,那无疑会加强非主流汉字的流通,不利于对非主流汉字影响的控制。 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让孩子能快乐而自由地生活,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下成长,相信才是家长应该去做的。这样一来,孩子们会把自己心底更多的想法和家长分享。如果孩子对家长有了信赖感,就更不会像小光一样,无可奈何地选择非主流汉字,来和严厉的家长“捉迷藏”了。 当然,在非主流汉字走俏之时,有关部门、老师和家长宜疏不宜堵,通过适当的手段引导青少年摈弃怪字,重新迈入汉字“正轨”也是很有必要的。有理由相信,当非主流汉字结束之时,不仅是咱们中国汉字之幸,更是社会、家长和青少年之大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