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长兴:断腕治污造就经济明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7日04:04 东方早报

  早报记者 吴正懿 发自长兴

  看似偶然的无锡水污染事件,使太湖蓝藻在6月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究其根本,沿线工厂的长期污染才是真正祸首———从这个角度看,太湖蓝藻暴发实则必然。

  痛定思痛,然后亡羊补牢。早报记者在对太湖沿线城市的调查中发现,浙江一座倚靠太湖的小城———长兴县,在环保压力之下不惜“伤筋动骨”,3年前大刀阔斧进行产业整治,完成了一次漂亮的转身,成为浙北地区耀眼的“经济明星”。选择长兴作为样本剖析,是因为她的成长让我们相信:污染和发展并不一定是硬币的两面,鱼和熊掌同样可以兼得。

  “蓝藻实在可怕,真的不能再污染太湖了。是该痛下决心治污的时候了!”

  无锡太湖蓝藻事件暴发1个月后,浙江长兴县夹浦镇一位轻纺企业老板告诉早报记者,尽管当地喷水织机产生的污水都经过处理,但他还是决心替换成更环保的喷气织机。

  “污染和发展并不是硬币的两面。”长兴县发改委副主任俞江成说。2004年,该县毅然对纺织、蓄电池、耐火材料等支柱产业全面整治,现在已被证明是正确的———长兴的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如今跃居湖州市之首。

  不过,面对以传统行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以及“跨界污染”的难题,浙北“经济明星”长兴的环保之路注定漫长而艰辛。

  环保“硬”起来了

  经验之谈:近3年,长兴140个引资项目被环保部门“一票否决”

  长兴位于太湖上游,与江苏宜兴接壤。“虽然太湖长兴沿线并未暴发蓝藻,但我们丝毫不敢放松。”县环保局副局长傅永红对早报记者说,连通太湖的包漾河是该县唯一饮用水源,一旦太湖出现蓝藻并倒灌,将影响全县用水。

  无锡太湖蓝藻暴发不久后的6月5日,长兴县环保局召集全县印染企业通报一项处罚决定:由于向太湖超标排污,该县新峰印染有限公司被责令停产并处10万元罚款。傅永红表示,对该企业的检查、处罚是在3月份进行的,但选择这个时候开通报会“更能起震慑作用”。

  据介绍,目前长兴直排太湖的排放口仅剩3个———新峰印染公司、国圆印染公司、夹浦镇污水处理厂,“今年9月底前,新峰印染将搬迁,国圆印染污水将归纳到污水处理厂,直排太湖的口子只剩一个”。

  时间回到几年前。当时,长兴的黑烟、污水、铅雾让环保部门激愤,但在“发展”与“环境”的冲突中,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几年,环保‘硬’起来了。”县环保局党委副书记丁火良感叹,以前常有政府领导来说情甚至干预执法,现在几乎没了。据统计,近3年,因“环保门槛”,长兴140个引资项目被环保部门“一票否决”。当地官员津津乐道的,还有长兴力推的“绿色GDP”考核。

  早报记者在该县今年的考核办法上看到,总分100分的20多项考核指标中,“生态县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各占5分;对水口、二界岭两个乡则完全取消工业经济考核,环保生态成为“第一要素”。

  蓄电池的“绿色”之路

  经验之谈:改变了长兴小、散、乱的产业格局,提升了企业竞争力浙江长兴大力治污的“拐点”当属2004年。

  其中,经铁腕治污又“柳暗花明”的代表性行业,无疑是蓄电池。此前,作为浙江最大的蓄电池生产基地,长兴一直活跃着一大批作坊式小企业,每年向天空排放16吨的铅污染物,民众怨声渐涨。

  2004年,“整治风暴”降临。长兴对蓄电池业开展专项整治,严格划定蓄电池禁止区、限制区和集中整治区———禁区内小企业被全部注销;限制区和集中整治区内企业,限期整治不达标的被关停。

  同时,县里出台鼓励政策“压阵”———对环保治理通过验收的企业,给予设备投资额4%的奖励;在规定时间内自愿申请停产的企业,给予1万~5万元补助;对改造生产设备、改进生产工艺、提升产品档次,也给予一定鼓励。

  去年底的环境监测显示,长兴县内铅及其化合物、硫酸雾、含铅固体废物这3大主要污染物的年排放量,比整治前分别削减94.1%、80.5%和24%。

  其代价是———整治中,企业投入7000多万元用于环保、卫生治理设施,政府则向企业发放了近300万元补助资金。

  “这些代价与成果相比,微不足道。”长兴县发改委副主任俞江成说,如今,蓄电池企业数量从175家缩减到50家;2004到2006年,蓄电池销售额年均涨幅67%,利税年均增长54.4%;市场份额已占全国50%以上。一批明星企业也浮现———6月11日,被称为“中国动力电池第一股”的长兴天能国际集团在香港上市。公司董事长张天任表示,天能未来的核心产品,是以锂离子动力电池为代表的新型动力能源。

  “整治改变了长兴‘小、散、乱’的蓄电池产业格局,大大优化了产业结构,提升了企业竞争力。”俞江成说,去年,长兴邀请北京大学编制了《长兴县绿色动力能源中心发展战略规划》。

  今年6月,中国电池工业协会授予长兴“中国绿色动力能源中心”称号。

  若早动手发展会更好

  经验之谈:都20多年了,欠下的资源债、环保债还少吗?

  受冲击的不仅仅是蓄电池。

  2004年卷入长兴“整治风暴”的包罗了该县所有支柱工业产业———纺织、建材、耐火材料等。令人意外的是,“风暴”过后,长兴不仅摘下污染的帽子,还摘取湖州经济总量、财政收入的冠军;在“全国百强县”的榜单上,从2002年的第107位升至2005年的第56位。

  回看长兴,以纺织、建材、蓄电池等传统工业为支柱的长兴曾是“粗放型增长”的代表。

  率先试点“绿色GDP核算”的湖州市的一份数据显示,因环境污染,2001年长兴“绿色GDP”由82亿元减调为74.4亿元,调整比例达9.28%,居湖州所辖各县、区之首。

  逼迫长兴转型的正是逐渐释放的污染信号。2003年前后,耐火窑、蓄电池和喷水织机产生的污染,使长兴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环保压力。2003年底,县委、县政府决心对工业经济进行全面整治,一场“颠覆性”风暴旋即展开。

  争议随之而来。一些乡镇负责人质问时任县长刘国富:“这样搞还要不要发展?”刘当即反问:“都20多年了,欠下的资源债、环保债还少吗?现在的问题不是不要发展,而是如何发展!”

  长兴县发改委副主任俞江成回忆说,整治初期,部分企业主不理解,出现大量外迁,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做了大量工作才慢慢过渡,如今收效显著。“现在回想,如果整治再早一些,发展会更好。”俞江成发出如是感慨。

  今年上半年的“成绩单”显示,长兴86.5亿元GDP中,二产贡献49.1亿,同比增16.5%———其中,蓄电池产值增长73.6%;纺织服装增28.5%;机械电子增55.6%;耐火材料增16.4%。“产业结构调整是长期战役,阻力还会有,”俞江成说,“但经历过太湖蓝藻等事件,公众环保意识明显增强,更多的人抱以理解和配合。”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