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生之门”如何变成“行凶之门”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7日04:07 新京报

  ■ 第三只眼

  在月台屏蔽门系统刚刚被引入我国的时候,曾有人欢呼这一设施的“人文关怀”。但是“人文关怀”从来就不是依靠冷冰冰的机器设备来实施的,“人文关怀”从来都只能依靠有血肉呼热气的管理者来实施。

  周日,一名男性乘客在乘坐上海轨道交通一号线时不幸身亡,事故原因是该乘客在上车时被夹在屏蔽门和列车之间,在列车正常启动后,他被挤压坠落隧道而罹难。(7月16日《南方都市报》)

  这是一起令人惊悸的人间惨剧。然而这并不是地铁屏蔽门首次“行凶”,事故发生前不久,上海媒体就曾披露过乘客被夹在车厢门与屏蔽门之间进退不得的惊险际遇,甚至还有屏蔽门把乘客手指夹碎、手提电脑夹坏等案例,只不过,这一次终于出了人命!

  屏蔽门的设置使得月台与列车轨道隔离开来,只有在列车到站的时候,屏蔽门才会与列车车门同步开启,从而避免了列车即将进站时乘客坠入轨道的人身事故。这一设计自上世纪80年代出现以来,在新加坡、欧洲、日本等众多地区广为应用,其中尤以在自杀率居高不下的日本应用最为典型。由于未安装屏蔽门而发生人身事故,日本各地民众呼吁在更多线路上安装屏蔽门。

  这样的“护生之门”为何在上海这起事件中竟会变成“行凶之门”呢?

  问题在于,一些地方在引进、建造了先进的设备系统之时,是否配套了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理念?

  在日本,月台屏蔽门和列车车门严格保持同步开闭。但在发生事故的上海地铁,屏蔽门是怎样管理的呢?据报道,上海地铁1号线和4号线都安装了屏蔽门。但是两条线路竟然是两种管理版本,1号线的屏蔽门通过信号联动而自动开关;4号线的屏蔽门则由人工控制一般在车门关闭后两三秒再行关闭。应该进行统一管理的屏蔽门,为何会有这样“灵活”的管理方式呢?

  在月台屏蔽门系统刚刚被引入我国的时候,曾有人欢呼这一设施的“人文关怀”。但是“人文关怀”从来就不是依靠冷冰冰的机器设备来实施的,“人文关怀”从来都只能依靠有血肉呼热气的管理者来实施。

  据报道,地铁运营商曾对事故责任辩称,“屏蔽门内也有紧急拉手,可以帮助受困乘客解围”。不错,屏蔽门内侧的确有一个绿色的扳手,上面的标签上印有“紧急情况下,可以向下扳动绿色扳手,再用两手打开屏蔽门”的文字。但是在生与死只相隔数秒的时候,遇险者是否能有充足的时间来阅读这些字句,然后再从容地“扳动绿色扳手,再用两手打开屏蔽门”?

  此外,“乘客在上车时被夹在屏蔽门和列车之间”的时候,地铁列车竟然还能够“正常启动”,这无论如何不是正常现象,这如果不是列车司机的失职,便是设计系统的严重缺陷。

  在事故发生之初,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的最初反应是强调遇难者“强行上车”,并同时呼吁乘客要“文明乘车”。呼吁社会要文明乘车当然是随时要做的事,然而,在人命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作为乘客服务者的地铁公司不是检查出事设施与管理系统的缺陷,而是先责难业已遇难的服务对象“不文明”,这显然不是一种能体现“人文关怀”的态度。

  保障公众的人身安全,如果只认为是个机器系统问题,而不是作为管理理念被深入到管理者的思想中,由消费者买单的造价高昂的设施很有可能再度成为杀人凶器。

  □访客乙(北京 媒体从业者)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