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免费学儒与孔子纪年运动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7日05:57 长江商报

  新洲人孙兴建出资250余万在家乡修建书院,首任院长免费教农民读经典学礼仪

  文/图本报记者王维博实习生叶红

  核心提示

  理科出生的大专生孙兴建,出资250余万元,在家乡新洲修建了一间“云深书院”,不仅为民间学术交流提供场所,还请来一位台湾学者,免费向村民宣传儒家文化。

  云深书院的落成,让新洲区双柳街原种场一组这个只有70多户的小村一下子变得风光起来,不仅邻近的村民经常来看热闹,就连谁家来了亲戚,也都爱领到书院参观一番。

  虽然书院只有四五个农民儒生、两个游学“先生”,经营上只赔不赚,甚至院长皮介行自己还要每天下地种菜,有时“一天喝三顿稀饭”,但他却对书院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除了在农民中宣扬勤俭持家、孝悌有序的儒家思想,皮介行还有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推行以孔子诞辰为元年的纪年运动。

  7月8日上午, 74岁的柳英豪被邻居们喊去听课时刚从菜地里回来,连手上的泥巴都还没来得及洗。

  柳英豪是新洲区双柳街红星原种场一组的农民,做了一辈子农民的他,现在又多了一个身份——云深书院的“学生”。

  自从去年底,有人在村西盖起一座古香古色的书院,还专门从台湾请来一位学者当院长,柳英豪和其他几位上了年纪的农民,便隔三差五地跑去听院长讲课,这让跟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柳英豪觉得很是风光。

  在书院讲堂门口,柳英豪悄悄把粘着泥巴的鞋子脱了下来,讲堂的大厅铺着木地板,每次他都认真地把鞋子脱了再进去。

  讲堂是仿古建筑,门窗雕着花纹,厚厚的门槛有半尺多高,堂内的大厅正中挂着孔子画像,画像下面的地板上摆着条形的桌子和两排蒲团。

  10点刚过,柳英豪和其他人一起跟着“先生”,面向孔子画像行礼、敬香,然后大家在蒲团上席地而坐,开始听“先生”讲学……

  原种场内的儒学书院

  出钱盖这家书院的是村民孙丕佑的三儿子孙兴建,今年43岁,原种场走出的第一个大专生,目前在深圳经营一家工业设备公司。

  孙兴建学的是化学专业,但对传统文化一直很感兴趣。孙兴建说,2004年,他去福建永安书院听了堂儒学课,很受启发。回来后,便决定在家乡也建一个这样的书院,行教化之道。

  去年,由孙兴建投资,父亲负责基建、哥哥负责管理,爷仨在村西的一块空地上轰轰烈烈地建了这座“云深书院”。 书院落成后,不仅请来台湾学者皮介行,更对所有的来求学的人免费开放。

  孙兴建的父亲以前做过会计,工地上的每一笔花销他都记得很清楚,租场地、盖房子、装修。加上购买图书、修水泥路,一共花了250多万元。

  “本想把工程承包出去,但总觉着不放心,干脆自己亲自上阵。”孙父说,“毕竟花的都是儿子的血汗钱哪”。

  去年底,占地8.5亩的云深书院建成,孙兴建一家在当地一下子出了名。

  “乡亲们都跑来参观,竖起拇指夸我家兴建做了件大善事。”孙父得意地说,盖起这样漂亮的书院让他在乡亲中很有面子,“按老传统,只有商人或做官的贵人还乡,才会建一个书院或祠堂”。

  对于乡亲们的夸赞,孙兴建显得很淡然:“办书院虽然不能盈利,但是我对家乡的一片心意,许多企业家以修桥修路的方式回报家乡,而我选择了弘扬儒学,我觉得这种做法更有意义。”

  由于孙兴建长期在外地,负责管理书院的是他的二哥孙革清。

  45岁的孙革清以前是当地一家原种场的场长,1999年退下来后,一直挂着副书记一职,自从三弟盖了书院,他便全力帮着管理书院。

  7月10日,孙革清坐在书院后面宿舍楼二楼的一间办公室,用电脑整理着一份研讨会资料。

  “农民们都各忙各的了,场部基本没有什么事做。”孙革清说,原种场管理人员现在只剩下11个人,每月由区农业局发基本生活费,大部分都在家闲着。

  “年初书院请了一位台湾学者皮介行当院长,负责教学和学术研究,而我负责书院的财产和日常安排。”孙革清说。他现在每天早上8点钟就到办公室上班,周末也很少休息,不仅学会了电脑,还学会了拍照片、发电子邮件。

  现在,书院除了定期为农民讲课,还常邀一些大学教授或民间学者前来讲学,或举行学术研讨会。书院还建了一个网站,供全国各地的儒学爱好者交流。

  “做学问我是个外行,但我不能看着三弟花了250万元就这么放着,总得帮他维持。”虽然对三弟办书院的想法不甚理解,但孙革清希望能把书院管理好。

  农民“儒生”

  云深书院的落成,让只有70多户人家的小村子变得风光起来,不仅邻近的村民经常来看热闹,就连谁家来了亲戚,也都爱领到书院参观一番。

  今年4月份,云深书院正式开坛讲学,有部分学者和10多位村民前来听讲。甚至有四五位村民干脆在书院注了册,当起“儒生”,定期到书院听讲。

  74岁的柳英豪是“儒生”中年纪最大的,他小时候读过三年私塾,后因家里供不起而弃学。虽然识字不多,但在老一辈人中已算有“知识”的了。

  “年过七旬再进学堂,更多是对儿时生活的一种怀念。”柳英豪说,每次到书院听讲,他都坐在最后一排。在他看来,新书院教的内容与私塾差不多,但房子更漂亮,地面也都铺了木地板,进门还得脱鞋,这让他觉得既新鲜又别扭。

  实际上,前来听课的村民多数是来看热闹的。柳英豪说,一开始,听讲的有10多人,但后来只剩下他和几个上了年纪的人。

  村民宋祥广是书院为数不多的“学生”之一,60岁的他说起话来声音洪亮。他原来在场部小学教书,还当过村小学校长,十分喜欢读书,也爱把书里面的故事讲给别人听,是村里的“说书匠”。

  “第一次读孔子的书是在‘文革’批林批孔的时候”,宋祥广回忆说,那时经常拿孔子的书当反面教材,但心里还是觉得书中很多话是对的。

  宋祥广对书院里的免费课堂很满意:“皮院长教我们在社会上要做好人,与邻里要和睦相处。先生讲的课虽然记不住,但其中的道理都记住了。”

  在宋祥广看来,村里的年轻人很多,书院应该多向年轻人开放,让他们多借些书,不过“书院的位置偏了点,如果在大马路边上就好了”。

  游学“先生”

  7月1日,43岁的崔卫国来到云深书院,成为第二个前来书院游学的“先生”。

  崔原是河南省郑州市的一名邮递员,早年并没有读过多少书,但对中国哲学和宗教十分入迷。1989年,他只身前往山东青岛崂山的道观静修三个月。1991年以后,崔卫国开始自学儒家和道教经典,去年干脆辞去工作,一心一意做一名游学“先生”,流连于河南、广东、湖北等地的民间书院,不仅听讲,也给当地农民讲课。

  崔卫国的到来,也受到了书院附近居民的欢迎,前来听课的人亲切地称他为“崔老师”。崔说,孔子周游列国,受到各地国君善待,他虽然无法和孔子相比,但对村民们的热情十分感激。“每天的工作除了打扫卫生,还要晨读、上早课、背诵古文,给村民们讲课。”崔卫国说,他此前在珠海平和书院做过半年多的讲师,很喜欢这种从教中学、在学中教的学习方法。

  与崔卫国住在一起的另一位游学“先生”名叫胡敬安,今年27岁,是书院开办后第一个前来求学的大学生。

  胡敬安是毕业于吉林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在校期间曾读过皮介行的文章,由此对儒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毕业后,他在老家经营一家小店,平时一有空便到各地书院求学。

  今年5月,听说皮介行在云深书院任院长,胡敬安便慕名赶来拜访。“在这里不仅可以学习儒家经典,更主要的是能亲自向皮先生求教”。 胡敬安说,在书院,他每天除了学习、讲课以外,还经常跟皮院长一起锄草、浇水。“儒学博大精深,虽然古老,但在现代社会仍然有用。尤其是年轻人,学习儒学不仅可修身养性,更可以培养健全的人格。”

  胡敬安说,学道还要弘道,他打算以后赚了钱,也在家乡建一所书院。

  皮院长的“理想国”

  与村民对读经的随意相反,来自台湾的皮介行对书院的这份工作极为珍视。

  皮介行1955年生于台北,祖籍浙江。在台湾期间,他曾担任杂志社的记者、编辑、主编。在此期间,他遍读儒、道、佛经典书籍,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两年前,皮介行干脆辞职,开始在全国数十个民间书院游学。在这些地方,他不仅组织学者到民间书院开研讨会,还亲自为农民上课,和农民一起劳动。

  今年1月,皮介行与同样爱好传统文化的孙兴建偶然相识,被邀请到云深书院来任院长。“我相信,国学不仅要靠大学讲坛,更应该在民间进行宣传。” 皮介行说,民间书院正是儒学民间复兴运动的载体。

  “宣扬国学应注重实践,要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抱着这种知行合一的教育观,皮介行在书院不仅主持讲学,还自己种菜、做饭。

  书院后面的菜地,不仅种着南瓜、黄豆,还种着白菜、西红柿等。每天早上6点钟,皮介行起床打扫书院,7点多送儿子上学, 8点钟拜孔子,中午在图书室看书,下午组织农民讲学或和农民一起劳动。

  “儒家强调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我喜欢自己动手,勤俭节约。” 皮介行说,他最大的愿望是通过知行合一,在民间教化乡民,复兴国学。

  “皮先生经常到村后的荷花塘散步,有时还和我们聊天。”村民孙前华说,皮介行虽是有学问的人,但丝毫没有学者的架子。

  “他经常给我们讲儒学,让村民组织起来,从美化环境,和睦相处做起,这些话都很实在,很有用。”听过皮介行讲课的村民杨咏芝说。

  “书院附近都是农村,书院应该多向农民宣扬传统文化思想。” 皮介行说,他专门制订了一套计划,包括教农民读经典、学礼仪,利用节假日为乡村孩子上传统文化课,向孩子们开放院内的图书室。在他看来,在民间宣扬国学不是空中楼阁,发动村民美化环境,开展农村礼俗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农民文化素养,还可以提供文化生态式的农村旅游,增加农民收益。

  “农民都相信你,愿意学了,国学复兴就有希望了。” 皮介行说。

  孔子纪年运动

  皮介行除了实践“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还执着地推行着他的“孔子纪年”。

  一百多年前,康有为提出,要在全国兴建孔子庙,宣讲儒学,并推行以孔子诞生年为元年的纪年运动。

  “康有为提倡的孔子纪年,是以孔子出生为元年,按此计算,则历史上秦始皇统一中国就是孔子330年,新中国成立就是孔子2500年。” 皮介行说,虽然康有为的设想没有实现,但儒学研究界一直在使用孔子纪年。

  2002年,皮介行在台湾发表《建立以中国历史文化为主体的孔子纪年制度》一文,呼吁推行孔子纪年,成为重提孔子纪年的第一人。今年1月18日,皮介行在汉口写了一篇《再谈中国文化主体与孔子纪年制度》,呼吁实行孔子纪年,至少与公元纪年同时使用。

  提起孔子纪年,皮介行说,历史纪年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系统化、定位化甚至尊严化的关键所在。使用孔子纪年,可以对中国历史文化进行统一连接,形成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体系。

  皮介行认为,清末的孔子纪年运动,由于战乱和条件之不足,没能最终实现,很可惜。现在他提倡编写一部以孔子纪年贯穿的中华民族人文史,并通过网络号召大家共同参与编写。“孔子纪年就像一个文化坐标原点,虽然只是一个形式上的、纸面上的标记,但可以显示中国自己的历史文化特色,也是彰显中国个性与气魄、恢复民族尊严的重要方面。”

  皮介行的提议在儒学界引起大部分研究学者和书院的响应,今年4月份,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院长杨朝明访问云深书院时也提议,要在大学生中间普及孔子纪年知识,宣扬孔子纪年的意义,呼吁越来越多的了解孔子纪年,使用孔子纪年。

  曾在珠海平和书院教学的崔卫国介绍说,平和书院的日常活动、作息安排都采用孔子纪年与公元纪年两种方式,学员的论文也统一使用孔子纪年。

  7月8日讲课前,皮介行特意在教室的后面,挂上“孔子2558年”的横幅。“我是想倡导更多的人使用它、研究它,至少知道这个儒学常识。” 皮介行说,他的这些想法,是很多前来听课的人所不能接受的。

  这,让皮介行多少有些尴尬。

  “打破常用的习惯,需要更多时间和耐心,随着儒家文化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研究、使用孔子纪年。” 皮介行说,他希望孔子纪年能最终走出书院,被更多的人所使用。他甚至希望随着中国的日益壮大,孔子纪年可以飘洋过海,被全世界所尊重。

  尴尬与坚持

  “目前书院对外都是免费的,除了支付院长的工资,有时还要为前来游学的外地人提供食宿,因此只赔不赚。”孙革清说,连续几个月,书院日常开支都是弟弟孙兴建从深圳汇钱过来的,但单靠弟弟投钱,肯定无法长期坚持下去。

  这样的问题,也摆在皮介行面前。刚进书院时,皮介行每月的工资是500元,偶尔有业内友人前来拜访,还要尽地主之谊,这让他经常捉襟见肘。

  “基本每个月都得贴钱,尽量不买鱼肉,有时候一天只喝三顿稀饭。”皮院长说。

  皮介行的儿子明一今年11岁,刚上小学三年级。前年,皮的爱人去了美国,他便将儿子带在身边。明一很乖巧听话,平时除了背诵父亲教他的弟子规、三字经外,就跟着父亲在书院背后的菜地里种菜,要不就一个人在书院里玩。

  前不久,考虑到皮介行要供儿子读书,书院给他增加了500元的工资。虽然这样,父子俩的生活仍然很拮据。“我希望在这里能够一心一意搞学术研究,将书院建成儒学复兴的阵地、国学研究的净土,哪怕受点苦也无所谓。”皮院长说。

  为了书院的发展,皮介行甚至想过很多点子。“民间书院还是要靠民间资金来维持,一方面可以争取社会捐款,另一方面还可以办国学班,开展文化沙龙,也许可以维持正常运转。”

  “要把书院办下去,就得想其他办法。”负责经营的孙革清说,他打算在书院的南面再租一块地,搞一个休闲农庄,以云深书院为平台,搞些文化沙龙,休闲旅游等项目,用赚来的钱贴补书院的日常开支,“不管如何,也要把书院坚持办下去”。

  █对话

  “孔子纪年关涉到一个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访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院长杨朝明

  1962年出生的杨朝明是历史学博士,现为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院长、教授,山东省儒学研究基地研究员。日前,记者专访了他。

  长江商报:如何看待农民学儒?

  杨朝明:“儒”,濡也,孺也。儒学是社会人心的教化之学,修身之学,每个人都需要修习儒经;但是,儒学更是社会管理学说,社会的知识阶层、管理阶层学习儒学更为重要。农民学儒是好事,但实际意义不大,应当更多地关注青少年,关注知识阶层,因为他们是未来社会的主导力量。

  长江商报:在生活中推行孔子纪年的意义在哪里?

  杨朝明:孔子纪年问题历史上就很重视,关涉到一个民族的文化主体性问题,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有自己的参考纪年,将其与所谓“公历”并行,这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很有好处。一个开放的民族,应当用公元纪年,但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应当有自己的文化立足点,孔子纪年正是一个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立足点的纪年方式 。

  长江商报:向农民推行孔子纪年可行吗?

  杨朝明:我认为,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点应当在于知识分子,现在农村智力资源向城市单向流动,农村社会的文化生态因过度依附城市而不断失调与退化。因此,如同儒学复兴一样,推行孔子纪年的重点应该在于广大青少年和知识分子,通过使用孔子纪年,培养热爱民族文化,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长江商报:在商业社会和传统价值缺失的背景下,民间书院能走多远,出路在哪儿?

  杨朝明:古代的书院与官学平行交叉,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教育模式,它集教育、学术、藏书为一体,它不以科举仕进为目的,是一种素质教育。

  类似云深书院这样的新书院,主办人对民族文化的关切,他们的儒家文化情怀,都令人钦敬!但古代的书院存在已有千年,有其存在的社会基础。而今商业社会和传统价值缺失的背景下,民间书院的举办一定会面临许多困境。

  我认为,现代的民间书院与传统的“私学”不同,应当立足于传播优秀民族文化、优化文化生态的“道场”。由于缺少社会应有的关注,办书院不可避免会遇到资金、师资等困难。因此处理好与“体制内教育制度”的关系,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广开渠道,才能真正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链接

  世界各地现行的纪年方式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的是公元纪年法,部分宗教国家还有伊斯兰教纪年、佛教纪年、犹太教纪年等。

  公元纪年法是以从耶稣出生之年算起,这一年以前的年份叫公元前某年,以后的年份叫公元某年。我国使用的纪年法主要有公元纪年法(公历)和干支纪年法(农历)两种。

  伊斯兰国家大多采用伊斯兰历法,即回历。以穆罕默德出走麦地那的日子(公元622年7月16日)为纪年首日,回历元年1月1日相当于公元622年7月16日。

  佛教国家除使用公元纪年外,还使用佛教历,即以释迦牟尼涅槃的公元前544年开始计算,今年是佛历2550年。

  在日本,由于保留君主制,仍然采用传统的君王年号纪年。

  我国古代使用的纪年法主要有四种: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和年号干支兼用法。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