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对5名在乡老红军的探访:90多岁高龄保持传统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7日07:45 荆楚网-楚天都市报
记者胡成 ■据省民政厅统计,解放后曾担任公职的老红军,目前在湖北省大约还有200人。此外,一直生活在农村的“在乡退伍红军老战士”目前仅有10位在世。 ■这些在乡老红军生活还好吗?记者日前探访了其中的5位。 ■这5位红军老战士年龄在93到96岁之间,他们有的铭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宗旨,种树不辍,40年绿化荒山200多亩;有的念念不忘,要为家乡建一座桥;有的至今保持着红军时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传统,每年做180双绣花鞋垫;有的每当观看红军时期的战争片时,常常老泪横流;有的酷爱旅游和写诗…… 甘树东 独臂种树40年绿化荒山200亩 记者见到甘树东老人是在武汉的军事经济学院,7月6日,93岁的他正在为全体军兵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说到激动处,空荡的右手衣袖也飞舞起来。 甘老是大悟县黄站镇李元村人,13岁时参加革命,曾任礼山县(即大悟县)五区区长等职务,参加过百余次战斗。 1943年,日本鬼子把甘树东的父亲抓去,托人带口信说,只要甘树东交6支枪就放人。甘树东回话说:“放屁,人是我的老人,可枪是共产党的枪。”结果,日本鬼子放3条狼狗将他父亲活活咬死。 1944年,甘树东在研制炸弹时,3根右手指被炸飞,后来导致手指溃烂、右臂截肢。全国解放后,甘树东主动申请回乡当农民。 独臂,干农活可真不容易。他用布条将“右手”断臂和牛绳系在一起,左手扶犁,用嘴咬着棍子赶牛。 种树也是一绝,他用布条把断臂和锄柄系在一起,左手握住锄柄往下挖,一棵树种下来,布条、锄柄早已是血迹斑斑。近40多年来,他种树不辍,绿化荒山200多亩。他说:共产党员就是要“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如今,甘老的伤残军人补贴、老红军补贴加在一起,每月有2000元,他感到十分满足。 20年前,他拒绝住进县城的“红军楼”,至今仍住在40多年前自己修建的农房里。 周明 红军奶奶心有愿滠水河上建座桥 94的红军奶奶周明住在红安县华河镇邹集村。 周老是四川人,1931年参加红军。1945年,在李先念、陈少敏的介绍下,她与原中原部队军官邹顺清结为夫妻。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包围我中原部队,内战一触即发。中央指示保存实力,分散突围。周明怀孕在身,陈少敏大姐劝他们夫妇先回家乡躲避。解放后,邹顺清考虑到妻儿都在乡下,放弃了进城工作。可谁料到,文革期间,他们夫妻被打成叛徒,受尽磨难,直到1982年,他们才被确认为老红军。 邹顺清已去世,民政部门在城里为周明老人买了房子,但她住不习惯,还是搬到邹集村的儿子家。她的思维有些糊涂了,但胃口很好,每餐能吃一碗排骨,一大碗饭,喝两杯啤酒。 周老对记者说,她此生最后的心愿是为家乡建一座桥。 她家就在滠水河边,一条河水阻隔了两岸数万农民的往来。她说,如果国家能建这座桥,她也要带头捐钱。 刘友厚 九旬老人好巧手两天绣双花鞋垫 红安县是一块鲜血染红的土地,湖北省仅存的10位“在乡退伍红军老战士”中,有3位老红军住在红安县乡村,华河镇有两位,除了周明,还有刘友厚。 今年90岁的刘友厚老人孤身一人住在华河镇大学村一栋平房里,小院的“门”是两捆柴。 屋里十分简陋,没有衣柜,几个纸壳桶就用来装衣服。老人自己烧柴做饭吃,儿子曾想给他买煤气灶,他说不会用。 刘老于1923年参加革命,他的父亲有兄弟5人,都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罗厚福(红安人,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75年5月因病在武汉逝世,终年66岁)将军说,“革命不能无后”,于是将自己的堂妹嫁给了他。 1946年,部队大转移,刘友厚夫妻带着儿子不方便,领导就动员他们回家乡躲避起来。他们回到红安老家当农民,直到20多年前才确认红军身份。 刘老有一双做绣花鞋垫的巧手,也是他的特殊爱好,他平均两天做一双,到处送人。他说,这是红军时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留下的好传统。 记者采访时,刘老正在为他的双胞胎孙女做鞋垫,说是待她们出嫁时送给每人10双,这两个孙女才11岁。 胡家林 喜看红军战争片情不自禁老泪流 今年96岁的老红军胡家林住在仙桃市彭场镇何场移民新村。 记者几乎不能与之对话,只是在递给他一支烟后,他才模糊地说,当年贺龙酷爱抽烟,战争时期没烟抽,就把枯树叶子卷起来抽。 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胡老跟随贺龙打游击、参加长征。1945年中原突围时,领导号召有地方关系的行政人员留下来,巩固农村政权,保存实力,于是胡家林就留了下来。解放后,胡老曾在农村做基层干部。当时的武汉市长吴德峰是他的老首长,要他到城里工作,老人丢不下一家老少七口人,决定当一辈子农民。 村支书曹松柏说,胡老的母亲是残疾人,因缺医少药,妻子、大女儿也成了残疾人,大儿子早年因病去世。 正是因为与贺龙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胡老在“文革”中被打成贺龙“黑线分子”,直到1986年才确认红军身份。 老人有一个爱好,喜欢看战争片。为此,儿子专门为他买了影碟机,经常从街上租战争片,每当看到红军时期的战争片时,老人常常老泪横流。 叶之生 酷爱旅游喜作诗结集出版两大本 江陵县资市镇华湘村的老红军叶之生算得上“不老松”,猛一看,95岁的叶老似乎只有60多岁。 叶老于1930年在洪湖苏区参加革命,1932年国民党第四次围剿时,他与组织失去联系,此后一直做农民。1985年,洪湖县党史办发现,叶老写的回忆录与当时的湘鄂西省委宣传部长郑绍文(曾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的回忆录惊人一致,郑绍文还写着,当时叶之生救了他的命。 叶老告诉记者,当年突围时,组织要求他们寻找社会关系,就地躲藏。当时敌人盘查得紧,叶老从一渡口农户处混了一张通行证,才将郑绍文送上船。 1986年,叶老恢复老红军的身份,享受国家有关待遇。现在,叶老住在儿子家中,他刚从武汉荣军医院疗养回来。他说,他每天早餐吃3个包子、1个馒头、1个油饼、1碗稀饭,医生看得“目瞪口呆”。 老人酷爱旅游和写诗,已出版两本诗集,自名《野草集》。他说,“渊明爱菊花之隐逸,李唐爱牡丹之富贵,余爱野草之茂荣,而为野草一歌”,老人自比“野草”。 洪湖市民政局的干部说,以叶老的身体和心态,成为“百岁老红军”,没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