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排险救难 看我海上奇兵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7日16:30 新民晚报

  本报特派记者江跃中通讯员祁大桃缪过俊

  距上海不远的浙江某地,一边是海,一边是山。山与海之间,驻扎着海军东海舰队某防救船大队。

  盛夏时节,记者来到这支英雄部队。大队办公楼前,矗立着一座黑色大理石雕像,这是防救船大队原大队长张达伍。

  张达伍在惊涛骇浪中奋战30年,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他把一生都交给了水下救助事业,被中央军委授予“献身海军事业的模范干部”荣誉称号。

  “把骨灰放在靠海的地方!”这是51岁的张达伍病逝前最后的心愿。

  “闯龙潭、战险恶、下头水、建奇功”。组建50多年来,防救船大队常年担负海上援救遇险失事舰艇、飞机落水人员,打捞沉没舰船、飞机等任务,官兵们在江河湖海的“龙宫”里搏击风浪,防险救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水下救助的奇迹。

  1黄浦江上海峰会前7天水下探摸

  2006年6月中旬,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在上海召开。

  6月7日,防救船大队由20名潜水员组成的一支突击分队,奉命赶到黄浦江畔的作业现场。根据上级下达的指令,突击分队须在7天之内,对黄浦公园码头到十六铺码头的水域进行探摸,排除任何可疑情况和物品,确保与会各国元首和贵宾的水上活动安全。

  “任务太艰巨了。”潜水助理工程师马波放下手中的计算器说:“总共要探摸9.7万平方米面积的水域,平均每名潜水员的探摸面积是4040平方米,平均每个人每天要探摸近600平方米!”

  按照潜水规则,潜水员在24小时内不能重复潜水,否则会损伤身体机体组织。但按照任务要求,这次行动中潜水员必须一天内两次甚至三次下水作业。

  担任此次水下安保任务指挥组成员的大队长董焱斩钉截铁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下水人员对探摸区域要一寸一寸地摸,决不能漏过一寸水域!”

  探摸在烈日下开始了。6月9日上午,在十六铺码头,潜水业务长丁卫国对着潜水对讲机,关切地说:“小张,上来休息会儿吧。”

  “我没事,放心。”对讲机里传来水下的声音,听得出呼吸有些急促。说话的是二级士官张虎成。这已经是他当天上午第3次潜入水中了,也是他3天来第17次下水探摸。水下的钢筋、铁丝等杂物,扎得他双手的每个手指都鲜血淋漓,疼痛难忍,但小张始终坚持着。

  23岁的安徽籍战士陈松,第一次下水刚5分钟,就觉得皮肤奇痒无比,可是隔着厚厚一层潜水衣,想挠都使不上劲。出水后他发现,身上、脸上起了成片的小水疱。但为了保证探摸进度,他简单地涂了点药,再次潜入水中。6天下来,他的手因为严重的皮肤过敏而溃烂,流出脓水。

  十六铺码头、东方明珠码头……在每一个码头,除了要探摸周围50米的水下情况,还要对码头的底部作探摸检查。大部分码头的底部没有经过后期处理,钢筋、角铁露在外面,水下又是漆黑一片,不少战士被“暗器”所伤。李凯右手被钢筋戳伤,缠上绷带继续下潜;周文祥头被角铁撞破,好几天都没有消肿;刘安学无意中摸到一根裸露的电缆,手臂遭到轻微电击,麻了好几个小时。

  曾维勇、邵爱民、芦海桥、战启辉等,潜水员们一次次下潜,一次次遭遇伤痛,又一次次下潜……

  6月14日晚上8时,参加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的十多位国家元首和贵宾,乘坐“君子兰”号游艇游览黄浦江并观看大型焰火表演。这一刻,举国关注,举世瞩目。

  9时05分,最后一支烟火绽放在上海美丽的夜空,水下安保任务胜利完成了。消息传来,20名潜水员放心地笑了。

  在这次行动中,潜水员下到黄浦江里作业159人次,潜水时间10900分钟,共检查浮动码头14座,水下桩柱120余根,清理出水下物品40余件。官兵们的表现,受到了中央领导和上海市委的表扬。

  2沙埕港28昼夜捞起22条台风沉船

  沙埕港位于福建省东北部,港阔水深,是一个天然的避风良港。

  谁也没想到,2006年8月10日傍晚时分,超强台风“桑美”把它蹂躏得面目全非。停泊在港内的1万多艘船只遭受重创,近千艘沉没,沙埕港濒临瘫痪。

  防救船大队177名官兵于8月23日凌晨3时赶到沙埕港。

  沙埕港的潮流很复杂,一天中符合潜水作业条件要求的时间只有二十多分钟。潜水员们制定了以潮时定作息的方案,随潮流变化调整作业时间,最早从凌晨4时半开始,最晚到夜间12时展开。

  8月29日晚上6时,潜水员张虎成下水作业。因下水前就己判断出沉船位置,一会儿工夫就找到了预定目标。他用缆绳将沉船固定后,准备按原路返回出水。这时,海水突然转流,随流漂来的一张渔网将他罩住,并死死缠住了他的双腿。如果供气软管拉断,就会危及生命。

  水面指挥部立即派潜水经验丰富的葛红明下水营救。但在下潜过程中,葛红明突然感到小腿冰凉,凭经验他断定是潜水服被划破进水,这意味着潜水员呼吸的氧气无法正常供应。出水重换时间已经不允许,不断增速的海水流随时会把战友冲走。葛红明采取应急措施,小心靠近张虎成,用剪刀剪断渔网,成功将战友救出。

  在洪松18年的潜水生涯里,这次打捞的环境和条件是最恶劣的。他和战友们随时准备下水,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潜水作业时,潜水毛衣常常被汗水湿透,粘在身上又闷又热。

  8月31日,第一艘铁质沉船在众人的期待中出水。28天里,大队成功打捞起沉船22艘,占军地四方打捞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为群众挽回了数千万元的财产。

  3清天河六十米深处打捞百余名遇难师生

  1985年4月14日,河南省博爱县清天河水库,一艘满载150名焦作市先进教师和优秀学生的游船在靠码头时倾覆,113人坠入五六十米深的水底,不幸遇难。

  4月16日,大队接到上级紧急救援的命令后,迅速组成以机动救捞中队为主的18人抢险小分队,在不到半天的时间里将打捞器材全部准备就绪。一下飞机,队员们不顾旅途疲劳,立即赶赴库区。

  此时,成千上万的群众将水库围得水泄不通,遇难者亲属的泣声惊天动地。“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是当地风俗最忌讳的事。见到解放军潜水员,不少群众长跪不起,请求“尽快把孩子们打捞上来”。抢险队员的心情十分沉重,他们默默地将群众搀扶起来。

  潜水员吕维富率先下潜,很快,他就潜到了60米的最深处。这个深度是中国空气潜水的极限,也是世界空气潜水的极限深度:美国海军规定的极限是55米,法国是45米。吕维富冒着生命危险,潜到了水库库底的“中国极限”。

  60米的水下,灰蒙蒙一片,吕维富只能用他那双灵敏的双手去探寻遇难者。突然,他的手碰到了人的肢体。于是,他轻轻抱住一具遗体,开始上浮出水。他感觉手有些沉,出水很吃力……直到浮出水面,人们才震惊地发现,吕维富打捞上来的其实是一群遗体。这些遗体形状有些怪异,都连在一起。可以想象,在面临突如其来的灾难的时候,师生们如何手挽着手面对死亡……见到这一幕,现场所有的人泪流满面。

  经过3天3夜奋战,113具遇难者的遗体全部被打捞上岸,他们的亲人得到些许安慰。

  

水下排险救难
潜水员从容跃入水中执行任务陈洋阳
水下排险救难
下潜前的准备陈洋阳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