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馅包子”假新闻冲击公众信任底线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0日02:06 新京报

  ■ 观察家

  假新闻的恶劣程度,并不完全在于其编造手段的吊诡和离谱,而在于它愚弄了这个社会的现代化意识,愚弄了人们关注自身权利的信念。如果放任这种底层信念被愚弄,那么社会将失去最基本的共同信仰。

  至少在短期内,我们不用带着焦虑的心情看待我们的主要食品———包子了。北京电视台(BTV)通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纸馅包子”系虚假报道,摄制者已被刑事拘留。先前播出此报道的北京电视台向社会深刻道歉。

  应该承认,“纸馅包子”这条新闻之所以在短短的几天内,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原因不是偶然的。由于某些地方监管不到位,打击力度不足,导致近年来假冒伪劣食品甚至药品频繁出现在市场上,严重危及公众的健康甚至生命。在这样一个公众日益关注的话题上,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纸馅包子”正是用一种极为戏剧性的造假方式,成功地攻占了观众的眼球。

  而令人担心的恰恰在于,公众依靠媒体了解身边发生的事情,也依靠媒体对我们的生活做出基本判断,更依靠媒体树立自己的权利意识。而这一切的基础一旦被证伪,那么社会将失去起码的信任底线。当社会公众赋予媒体充分信任的时候,媒体能否表现出值得信任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能否坚守媒体人道德底线,这不但成为媒体职业道德的内涵,同时也成为公众知情权和生活安全的信仰底线。这个时候,有一万个理由,也不能容忍一次虚假的报道。

  在一个新闻专业主义日渐深入人心的时代,假新闻的出现,不但愚弄了关注食品安全的公众,也愚弄了大众传媒。以造假手段的拙劣和后果的严重程度看,“纸馅包子”新闻造假事件属于个别事件,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假新闻的恶劣程度,并不完全在于其编造手段的吊诡和离谱,而在于它愚弄了这个社会的现代化意识,愚弄了人们关注自身权利的信念。如果放任这种底层信念被愚弄,那么社会将失去最基本的共同信仰。

  虚假新闻的存在是新闻界的耻辱。真实、客观、公正,这些在新闻界传颂了百十年的铁律,今天不仅仅具备了最原初的新闻学价值,更重要的是,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和公众媒介素养的提高,这些基本规律同时也成为了公众信任媒体和媒体引导社会舆论的前提。如果没有“无冕之王”的荣耀,没有一个世纪以来千百位新闻人的笔底风雷,中国社会的发展,就会失去很多精彩的篇章。

  谁也不能否认今天社会有各种弊病,欺诈手段也在不断翻新,但事实就是事实,决不能成为新闻造假的理由。毕竟我们要为社会留下难得的真实。蔡元培先生曾经说:“新闻之内容,无异于史也”。尽管每一个新闻人的视角可能有所不同,立场态度或许有所差异,但是忠实于事实的态度不会变化。只有这样,媒体才有资格,也才有理由捍卫公众利益,更会有底气面对质疑和挑战。

  百年新闻史告诉我们,人有人心,报有报格。在社会转型期所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应当促成媒体更加勇敢地向社会阴暗面投去长枪大戟,再掀笔底波澜。曾经有无数新闻界前辈用所坚守的信念,在现代化过程中,只能有更多的忠诚和荣誉为其做注。我们宁愿说,在今日中国新闻人的笔下和镜头前,决不能有“真实”的谎言。

  □周庆安(清华大学 教师)

  相关报道见A17版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