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拆古建筑丧钟为谁而鸣?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0日03:29 现代快报

  近日,一票人马闯进襄樊一处明代古建筑,但听为首者一声令下,这群人便用绳索捆住两位六七十岁的看守人,然后开始用推土机拆梁毁房……据7月17日《人民日报》报道,湖北襄樊唯一明代古建筑在半夜时分被强行拆除。据参与守护的一位老人说,来的人穿着制服,有文物部门的人,还有城管和警察。她被六七个人抬出来并带到派出所,而抓走她的理由竟然是她“违反《文物法》”。

  据调查,这处古建筑被毁是因为它被政府部门卖给了一家房地产公司。此前湖北省文物部门早已下发文件:“此处古建筑是重要历史文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拆毁。”但在拆迁令面前,这个文物保护令早已成了一纸空文。

  现实总是充满了离奇。一心守护文物的人竟然因为“违反文物法”被带到派出所,而拆毁文物的却可以堂堂正正、正襟危坐。更荒唐的是襄樊市委宣传部的解释———之所以凌晨四点半行动,是因为“那个时候方便请民工”。

  为什么中国古建筑留下来的甚少?有专家论证说那是因为中国建筑多是木结构。显然,这并不是最重要的理由,否则我们就不能理解为什么现在盖了一二十年的高楼大厦会毁于各种名目的“第一爆”,“拆迁”才是其中的关键。或者说,导致中国建筑没落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文化或制度结构而不是木结构。我们时常感叹中国的古城没有古建筑群,留下来的文明印记多只剩下几个牌楼,如今,“拆迁政治”在发展的口号下势如破竹,恐怕这些牌楼也危在旦夕了。

  这种情形揭示了中国城市化面临的最真实困境———即我所担忧的“我们在创造未来,我们的创造没有未来”。几千年来中国人命运多艰辛劳苦,很大程度上正是受累于这种“拆迁政治”与“拆迁文化”,受累于“先拆迁、后安置”的程序倒错以及一代代拆迁下去的恶性循环,几乎所有的建筑、文化、历史都难逃朝不保夕的命运。

  显而易见,拆迁之所以大行其道,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坚硬的地权”。这也是为什么我说在没有地产基础上的房产都是“小产权”“铁打的房子也在风雨中飘摇”的原因所在。

  襄樊的那处古建筑终于没有躲过彻底毁灭的命运。心急火燎的开发商此时已经开始清理“遗址”,准备“万丈高楼废墟起”;在湖北省文物局“原址复建”的要求下,襄樊市坚持“异地重建”,而且“选址、资金等问题已经落实”。且不说“先拆迁、后安置”不合人情,那刻着岁月沧桑的木与石,可能“异地重建”么?

  对于古建筑来说,其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为后人保留了文明的现场。关于这一点,去过巴黎的人一定会有所体会。与中国城市建设靠的是一两代人拆了再建的苦役相比,巴黎的今日气象却是无数代人集体创造与共同保卫的结晶。显然,现代化没有毁掉巴黎城的一砖一瓦,而是让既有文明得到了修葺,在这里现代化建筑基本上都是围城而建。文明始于日积月累,谁能想象,为建立戴芳斯广场上的新凯旋门,巴黎人会将拿破仑时代的凯旋门拆掉?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如此幽静的夜晚难免让人怀想。然而,时至今日,种种拆迁丑闻却让我们看到———灯火阑珊夜,无数明火执仗者自客船一跃上岸,他们趁着夜色钻进灵魂的楼宇,只顾在黎明来临前无所畏惧地敲响文明的丧钟。

  (作者熊培云系资深时事评论员,有文集《思想国》问世)

  【中国日记之熊培云专栏】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