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历史名人之争,学者之耻文化之痛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0日06:00 光明网
史应涛

  日前,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和长治市长子县正在进行“尧之故里”的争夺战。在临汾市尧都区,市委牵头成立了尧文化研究会,整理、保护和发掘“帝尧和其臣民所创造的思想、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成果,以及相关的文物、遗迹、传说和故事”,并研讨出版相关书籍,投资上千万元的尧陵修复工程也在紧张施工之中;长子县不甘示弱,邀请全国的专家学者对尧王故里进行论证。一时间,尧真假故里扑朔迷离,人们议论纷纷。(7月13日人民日报)

  近年来,各地对历史名人的争夺呈愈演愈烈之势,比较“著名”的争端有:炎帝之争、舜帝之争、老子之争、姜子牙之争、诸葛亮之争、曹雪芹之争等。其中,据笔者了解,湖北

襄樊和河南南阳为争夺“诸葛亮躬耕之地”,确已打了多年的“嘴官司”。

  按照有关人士的分析,名人故里之争,实质上是利益驱动下的资源经济博弈。因为名人故里之争已演变成一种“营销模式”:修复名人故迹,举办纪念活动,旨在吸纳海内外华人投资,争取源源不断的旅游收入,使之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或许只是看到了事情的一个片段,是官方的逻辑思维。为什么历史名人之争愈演愈烈?“专家学者”恐怕是不可忽视的角色。此等“历史官司”的导火索正是他们牵引出来的。

  以“尧之故里”争夺战为例。2005年,山西某教授发表论文认为尧王的故里和发祥地,极有可能就在今天的长子县。一文激起千层浪。2006年,长子县政协邀请该教授赴当地作学术报告,并把演讲的内容刻录成光盘,在当地电视台连续多日播放。随后,县政协又牵头在全县展开大调研,搜寻与尧王有关的古籍记载、诗词歌赋、民间习俗等资料,并汇编成《尧王与长子》一书。于是长子县认定,长子就是尧王的故里,是尧文化的发源地。

  我们不难发现,专家学者的“学术成果”往往是地方政府挑起文化争端的法宝和定心丸。每逢两家对垒甚或“诸家争鸣”,每一方都有组织一群学者来“研讨”一下。有了实力雄厚的学术后台,地方政府自然挺起腰板去争了。

  把专家学者说成是这样的“历史官司”的“涉案人员”,确是有所不敬。从学术的角度探讨名人故里、历史遗迹,无可厚非,大可称赞。然而,正是一些专家学者把治学的视域从学术研究扩大到地方利益,为了给某地贴上名人标签才去研究、去争论,无疑是将学术庸俗化了。这是学者的耻辱。

  如此的“学政结合”,一方面势必影响学术界的治学风气。学者人人“汲汲于功名”,学术怎会不败坏?另一方面,可能造成地方政府醉心于名人和古迹的遗风余韵之中,而置关乎民生的大事于不顾,势必削弱政府的公信力,影响民众的向心力。

  除此二点之外,最紧要的还在于,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学者应该坚守治学的严肃性和严谨性。研究历史问题,特别是尚无定论的历史问题,要慎之又慎。学者之于历史,正如考官之于考卷,不可不慎,不慎则失。

  有人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而历史是文化的载体。那么,在尚无确凿证据之前,甚至在名利的诱惑下,给历史贸然盖棺定论,就是给后人虚假而非真实的历史,这实在是对历史和文化的大不敬。学者的研究对象多是历史的细节。而这细节如果失真或是人为地造了假,那么我们的文化基因就会发生病变。历史一旦虚假,我们的身份证就失去了信用,我们就在外国朋友面前丧失尊严。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