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措施力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0日06:28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如何切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抓住机遇、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如何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如何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使我市成为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的先行样板、区域协调发展的成功典范、构建和谐社会的示范窗口,并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更好更快发展,为全省和全国深化城乡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昨日召开的中共成都市十一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对如何围绕抓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开展工作作出部署和安排。

  会议提出深入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加快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市化进程;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可持续动力;深化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管理体制;深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夯实统筹城乡发展的群众基础;坚持求真务实,扎实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等五大主要措施,力争到2017年,“三个集中”取得显著成效、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城乡差距得到明显缩小、科学发展体制初步形成。

  关键词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市化、公共服务均衡化和市场化、国际化,努力构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新体制,开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新局面,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成都实现现代化的步伐。

  关键词 总体要求

  试验区建设要坚持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核心,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的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的总体战略。必须自觉把推进“三个集中”作为实现城乡统筹、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必须以“三个集中”为基本原则,完善科学规划,奠定城乡统筹、科学发展的基础;必须把“三个集中”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坚持统筹推进,提高综合效益;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努力做好群众工作,切实保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必须把统筹推进“三个集中”作为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检验标准,不断提高城乡统筹、科学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 目标任务

  力争到2017年,“三个集中”取得显著成效、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城乡差距得到明显缩小、科学发展体制初步形成。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巩固成都西南地区科技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枢纽、通信枢纽的战略地位;把成都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确保成都成为中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

  ——“三个集中”取得显著成效

  工业集中度达到80%,城市化率达到70%,土地规模经营率达到75%,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交融的新型城乡形态初步形成。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减少20%,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75以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初步形成。

  ——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在2006年的基础上翻两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2万元;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3000亿元,经济实力和活力显著增强。民主法制更加完善,社会事业更加发达,政府服务更加规范高效,社会秩序良好,城乡居民的整体素质和社会和谐度明显提高。

  ——城乡差距得到明显缩小

  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1。城乡实现比较充分就业,社会保险实现城乡满覆盖,城乡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实现基本均衡,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实现基本同质化。

  ——科学发展体制初步形成

  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执政为民的价值体系、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得到全面发展,发展的成果惠及城乡居民,城乡、区域和人与自然更加协调发展。

  关键词 主要措施

  措施1

  深入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加快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市化进程

  ——完善城乡一体的发展规划

  进一步完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构建科学发展和依法行政的基础。完善城乡一体的市域城镇体系。完善城乡一体的产业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生态空间体系和制度保障体系。健全城乡规划的管理体制机制,确保科学制定规划,严格执行规划。

  ——做大做强产业支撑

  强力推进工业集中集约发展,进一步优化工业布局规划,加强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

  壮大传统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优势产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打造重点产业集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切实抓好重大产业化项目的引进和实施;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化技术改造,着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推进中小企业发展;加强资金、能源、物流等运行要素保障,营造工业发展比较优势,加快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电子信息、生物制药、航空航天、核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领域的重大技术开发应用,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支撑和引领产业发展,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

  完善服务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会展、科技和中介等生产性服务业;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建设国际知名旅游城市;面向国际国内大市场,积极承接服务外包业务,建设服务外包产业园区,培育一批较具竞争力的服务外包企业;将现代服务业向农村延伸,加快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

  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着力打造西部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集中发展区、农产品加工中心、现代农业物流中心、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转化中心,加快现代农业基地建设。

  ——加快新型城市化步伐

  完善中心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结合推进现代农业发展,高水平建设农村新型社区,逐步使农村的生产、生活与城市接轨。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促进150万农民转变为市民。

  措施2

  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可持续动力

  ——促进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推进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多渠道提高土地规模经营水平。大力开展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市场投资领域。引导企业利用债券、信托、上市等方式融资,推动企业直接融资。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积极推动各类金融机构在成都市设立后台服务中心。发展地方金融机构,探索建立农业保险体系和农业灾害转移分摊机制。推进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完善资本市场。完善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多渠道开拓就业岗位,建立健全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公平竞争就业、平等享有政府提供的公共就业服务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加快建设城乡职业经理人市场。

  ——增强城乡微观经济主体活力

  加快推进国有资本市场化进程,努力提高国有企业经营活力。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进一步营造鼓励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环境,支持民营企业以多种方式壮大规模。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引导有品牌、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采取重组、联合、兼并等方式扩大规模。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建立和完善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管理民主、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机制。促进城市资金、信息和人才等进入农业农村领域,加快培育和形成一批有较强竞争能力的现代农业市场主体。

  ——加强区域互动和对外合作

  健全城乡互动合作机制,完善市域内重大项目投资调节机制,推动市域内、县域内产业梯度转移、项目合作。加强与省内周边地区、重庆市以及其他省市的合作,建立健全跨区域的产业、人才、技术、物流和产权等的联动发展机制,促进成都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的发展壮大。适应国际化的要求,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增强成都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

  措施3

  深化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管理体制

  ——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进一步转变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方式,简化审批程序,规范审批行为,加强事前服务和事中、事后监管,健全四级高效便民服务体系,创造良好发展环境。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深化市和区(市)县机构改革,调整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积极探索简政放权的思路和途径,完善市域范围内行政区划。

  ——促进城乡社会事业均衡发展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年提高对城乡居民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积极推进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做到应保尽保,努力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促进就业长效机制,完善职能技能培训制度和健全就业援助制度,促进实现城乡比较充分就业。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保障责任,深入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坚持政府主导,合理配置城乡卫生资源,完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多层次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安全有效的基本药物制度和科学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目标。

  ——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系

  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扩大公共服务类支出范围,促进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加大财政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人口、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农村基层组织运转等社会公共事务方面支出。着力深化财政改革,不断健全公共财政制度,明确市和区(市)县政府事权和财权的支出责任;规范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健全一般性财力转移支付制度。

  措施4

  深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夯实统筹城乡发展的群众基础

  ——健全公推差额直选制度

  全面推行乡镇党委书记和村(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公推差额直选,逐步向学校、医院、企事业等基层党组织延伸,进一步健全质询、罢免、目标考核、民主评议等约束和激励制度。积极探索优秀村(社区)干部进入

公务员队伍的途径和面向社会聘任村(社区)专职党务工作者的办法。

  ——健全民主决策制度

  坚持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就重大问题在决策前和决策中进行协商。进一步规范和深化区(市)县“三会”开放,全面推行党员、群众代表列席乡镇党委和政府会议制度。建立城乡统筹发展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群众参与制度。完善重大决策咨询、决策前征求意见、决策失误责任追究等制度。完善城乡统筹的基层组织便民服务机制。

  ——健全民主监督制度

  进一步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科学考核、社会评价制度,全面推行乡镇党委书记民主评议制度,完善评人与评事相结合的社会评价办法。建立健全区(市)县、乡镇党代会年会制和党代表提案制度,拓宽党代表发挥作用的渠道。充分发挥所在乡镇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作用,增强监督合力。

  措施5

  坚持求真务实,扎实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

  ——正确认识和遵循规律

  进一步深化对城乡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与推进新农村建设有机统一起来,统筹推进。进一步深化对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认识,坚持走集约集群发展道路。进一步深化对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规律的认识,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切实改变不适应科学发展的生产关系。

  ——坚持从实际出发大胆实践

  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按照鼓励探索、支持攻坚、宽容失败的要求,紧紧抓住设立试验区这一重大机遇,大力弘扬敢闯、敢试的精神,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全面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各项实践。积极营造放开手脚、大胆创新的宽松环境。

  ——切实改进领导方法和工作作风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扎实有效推进,力求取得突破,尽快取得实效。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机构,配强工作力量。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抓好典型、分类指导推进。

  本报记者 张婷婷 李凌翌 李影 缪琴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