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0日06:29 红网-湖南日报

  本报记者 朱永华

  从7月8日到18日,110多位来自台港澳地区的文化界代表在湖南进行了10天的“情系湖湘两岸文化联谊行”活动。从长沙到岳阳到张家界,1600多公里的行程给他们留下太多的记忆,与湖南结下的情缘更是久久萦绕在心中。

   不了故园情

  英才辈出、文化底蕴深厚的湖南是台港澳人士心中的一方圣地。“从飞机落地长沙起,我们就有一种敬畏之情油然而生。”许多台港澳嘉宾都有类似的感慨。

  在整个代表团中,好几位是湖南籍的,对于他们来说,湖南之行是一次寻根之旅。台湾学者、诗人罗智成祖籍常德安乡,自己在台湾出生。在他的心里,故乡只是模糊缥缈但又挥之不去的一种意象。这次,代表团来到常德,因为行程的安排,在这里只驻留一个晚上。凌晨3点,他一个人租了一辆的士,在黑夜中赶往安乡,天亮时才回到酒店。根据父亲的描述,他很难与想象中的家乡准确对应起来,但是,这片他生命起源的土地带给他的感慨是很难用语言描述的。哪怕他是一个诗人,他也无法表达内心情感的波浪!

  另外一位台湾嘉宾———著名摄影家、学者庄灵先生也因为一段特殊的家国经历,对湖南思绪绵绵。两岸文化代表在湖南大学举行“湖湘文化研讨会”,庄灵先生根据线索,走到了湖大的校门口,找到了当年遭日军战机轰炸后遗留下来的老湖大

图书馆建筑的石柱。1938年,他的父亲押解故宫博物院的一批珍贵文物,为躲避战乱,来到湖南长沙,准备把文物暂存于湖南大学图书馆。正准备挖洞存放文物时,战况急变。他又押解文物南下。刚刚离开,湖南大学图书馆被日军战机炸成平地,只留下几根石柱。站在当年留下的遗迹前,庄灵说:“那个感觉就像看到
圆明园
遭劫后留下的遗迹一样。”

  对于有着共同血统的同胞来说,湖南是一片精神的家园。在汨罗屈子祠,人们为这位“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三闾大夫进行庄重的祭祀。在岳阳楼上,人们又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心生敬仰。嘉宾们说,正是有了这样一种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忧乐的情怀使得中华民族永远具有不屈不挠、团结向前的凝聚力。

  震撼中的自豪

  10天中,代表团参访千年书院,拜祭诗人屈原,饱览湘西秀色,领略民族风情,欣赏歌舞戏剧……尽管有高速公路和专车的便利交通以及主办方精细的安排,嘉宾们只能看到有代表性的地方和文化品种。中华文明灿烂多彩,“地大物博”不是一个虚词,想要看的东西太多了,这次不能不留下遗憾。这是客人们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

  在张家界,人们登上天子山、漫步金鞭溪、穿行黄龙洞———奇山异景触发了文化的创造。大家写诗的写诗,画画的画画,摄影的摄影,而更多的人则悄悄把一切风光印在心里,变成优美的旋律,让它长久回荡。

  当然,让嘉宾们慨叹的不止是自然风光。这一行,他们观看了众多的古迹,欣赏了戏剧化石“目连戏”,参观了土家族古民居,还与苗族阿妹对山歌。湖湘大地上的文化物种让他们眼花缭乱。嘉宾们评价,现在大陆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台湾著名书法家陈坤一在他为常德诗墙题写的作品中赞誉:“千金不抵笔华香,书艺鸿词并世长。漫漫诗墙同日月,宏模岂止利三湘。”

  台湾代表团团长、前海基会秘书长焦仁和说:与湖南相比,台湾要小的多,与泱泱大中华相比,台湾更是弹丸之地。台湾一小部分人企图推动台独,推行“去中国化”,他们的目的是不可能实现的,两岸文化的根脉是永远也斩断不了的。

  让文化搭起坚实的桥梁

  此次海峡两岸联谊活动是以文化为题举行的。焦仁和说,在两岸政治遭遇阻力的阶段,文化是最好的促进交流的媒介,因为文化在所有中国人中具有最大的共通性。已经开展5届的“情系”系列文化联谊活动表明,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文化对于其它领域的推动力越来越明显。

  此次随团的省博物馆馆长助理熊建华介绍,近年来台湾与湖南的文化交流活动频繁,湖南多次组团造访宝岛,台湾的高规格展览也应邀来省博物馆,仅去年,台湾佛教界高僧星云大师在长沙举行了书画作品展览,并亲临湖南省博物馆,著名画家刘国松在省博物馆举办了《心源造化———刘国松现代水墨画展》。

  联谊活动中,正是文化让大家如此亲近,是文化让所有成员兴趣盎然。在湖南大学举行的湖湘文化座谈会上,湖南学者的文化报告激起强烈反响,嘉宾们不断提问与讲演者探讨。台港澳学者在书画艺术和古建筑保护方面的观点也让湖南文化人士大受裨益,其间妙语不断,精彩迭现。

  闭幕式上的文艺联欢成为本次活动的高潮。每一个节目都充满创意,每一个节目都出自真诚。在一曲雄浑的合唱《我的中国心》后,省文化厅副厅长周用金的致词足可以成为本次活动的点睛之笔:两岸同胞携起手来,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复兴。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