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倒了更好”到“财政紧张”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0日07:37 大众网-大众日报

  一场大规模的洪涝灾害让安徽省的教育系统损失严重,对于灾区学校和饱受洪灾的学生来说,校舍倒塌本应是一场难以承受的灾难,但不少村民却并不这么认为,在他们看来,校舍的倒塌带来了危旧校舍的重建机会:“倒了更好,学生没地方上课了,总该重建了吧!”(7月18日法制日报)

  洪水肆虐,冲垮校舍,本是一场灾难。但从这则新闻来看,纯粹的灾难也有了辩证的味道,对于那些迟迟得不到维修的危房校舍,似乎坏事变成了好事。一句“倒了更好”,道出了当地村民对危旧校舍长期得不到修缮的无奈,而在这背后隐藏的则是公共财政在农村教育方面长期的投入不足。导致这种不足的财政支出的制度性缺陷,更值得我们反思。

  从该省教育厅提供的数据来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简陋校舍的改造之所以一拖再拖,原因在于市县配套资金不到位,财政紧张。但财政是否紧张到连农村危旧校舍改造的资金都拿不出来,恐怕当地官员心知肚明。这从这则消息所反映的另一个事实可见一斑:某区翻修小学危房只需60万配套资金,迟迟拿不出来,而耗资3000万的的“大名鼎鼎”的“白宫式”办公楼却坐落在该区。

  在一些地方,财政紧张与否要看钱花在了什么地方——用在改善民生上总是紧张;而用在盖豪华办公楼、公车消费、公款吃喝、公费旅游上,则似乎又是宽裕的。由此看来,怎么分配财政收入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这些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的财政收入也跟着水涨船高,而且其涨幅远超GDP的增幅,2006年的财政收入已达了3.9万亿之巨。面对如此巨大的财政

蛋糕,“怎么切”是一个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虽然政府在编制预算的科学性上下了不少功夫,并一直力求公共财政更多地向民生倾斜,但对财政资金的使用监督并不乐观。从每年数千亿且消减困难的“三公消费”来看,从每个夏天如约而至的
审计
风暴来看,从一些地方政府不计成本修建豪华办公楼而对改善民生却总是“哭穷”的现状来看,我们财政资金的分配使用实在问题多多。

  制度决定人的行为。要防止公共财政资金的滥用,仅靠一次次的个案查处只能是治标不治本,要实现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角色归位,真正做到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让财政大蛋糕切的得民心、顺民意,必须有相应的体制性保障。一方面,应该健全公共财政体系,严格公共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公共预算支出体系,增加预算透明度。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对政府开支的监督,要发挥人大监督、社会监督、媒体监督等各方面的监管力量,紧紧看住公权力这只看得见的手,防止它乱放、乱拿。唯有如此,居高不下的行政成本才有望降得下来,“倒了更好”的无奈叹息也才会越来越少。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