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老宅院何日重焕光彩? 上篇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0日08:17 大河网-大河报

  

开封老宅院何日重焕光彩? 上篇

  

开封老宅院何日重焕光彩? 上篇

  

开封老宅院何日重焕光彩? 上篇
阅读提示

  到开封旅游,游人的兴趣通常集中在龙亭、铁塔、大相国寺这些古迹,或者是清明上河园、开封府这些仿古园林上。这些名胜景点已为世人熟识,然而,开封还有一些鲜为人知或被人遗忘的“珍宝”,散落在古城的寻常巷陌中。

  北宋之后,开封虽失去了国都的尊崇,但直至清末一直是河南首府而领袖中原。民国时期,众多军政要员、世家富贾仍云集于此,置地建宅。建国后,省会迁往郑州,社会变迁,这些大宅院几经易手,饱经沧桑。经济高速发展的近30年来,迫于城市改造、扩路建楼的“挤压”,原汁原味的深宅大院越来越少,弥足珍贵。

  这些建于清末民初的四合院构思巧妙、装饰精美,设计古朴合理,气质大方典雅。但是,这些堪称艺术品的建筑如今抑或年久失修,已是颓壁残垣,抑或淹没于火柴盒般的周边建筑里,如同一位旧时闺秀,面对现代文明的喧嚣,沉静而矜持,寂寞且无奈。

  据开封市文物局统计,开封市现存名人故居20多处,除了这些名人故居,开封的胡同小巷里不少老宅院也颇具特色。今年年初,开封市政协文化艺术界的委员就开封市的名人故居等老宅院保护现状作了一番调研,结果表明,这些老宅院保护状况普遍较差,大多数老宅院都位于旧城核心区域,随着城市开发和旧城改造,有的面临被拆除、改造的威胁,还有的周边环境和历史面貌被大幅改造,生存空间逐渐缩小。

  盛夏7月,在一周的时间里,记者穿梭于古城市井之中,叩开了一扇扇尘封、静谧的大宅门。

  □记者 周斌 实习生 尚杰 文图

  刘家宅院:保存完整期待整修

  东司门,位于开封老城区东部的一个十字路口,清代河南布政使司衙门所在地,当地人称之为东司。由东司门向南不远,拐入左边一条不起眼的小胡同(刘家胡同),便可找到开封城最有名的大宅院——刘家宅院。

  据记载,刘家宅院始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距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它是当时的河南首富、尉氏人刘耀德在开封建的住宅,但它的名气却不是因为这位富庶一方的男主人,而与男主人的妻子刘青霞有关。

  刘青霞,清廷曾任江西巡抚和广东巡抚的马丕瑶之女,18岁时嫁给了刘耀德,改从夫姓。刘青霞25岁时丈夫去世,此后她便“收养孤儿寡母,遇荒年开仓放粮救济穷人”。

  1905年,刘青霞远赴日本,结识了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1908年开办的公立中州女子学堂附小(今开封市二师附小前身)的创办人中便有刘青霞;1909年,刘青霞在尉氏创办了华英女子学校,这是当时河南的第一所女校;1911年夏天,刘青霞营救了一批革命党人,又捐出巨资作为武装起义的经费。

  济困办学、襄助革命的义举,使刘青霞成为与秋瑾齐名的“辛亥女杰”,有“南秋北刘”之称。这位杰出女性的故居如今已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刘家胡同如今狭窄得只能通过一辆三轮车,刘家宅院坐北朝南,大院分东西两宅,均为三进四合院,左右两侧对称,共6个小院,院后的花园将两宅连成一体。胡同1号是刘家宅院的西宅,为房管所占用,大门为居民占用,基本格局较初建时已经改变;胡同2号为刘家东宅,一直为一所幼儿园占用,建筑格局保存完整。

  青砖灰瓦的门楼显得有些破旧,门楼顶上的瓦片有的已经脱落,门头前挂着匾额“红旗幼儿园”。大门紧锁着,已久未开启,如今进入宅院只能绕经东面幼儿园大门。后花园已盖上了幼儿园的教室,记者从这里进入了刘家东宅院的内宅,也就是第三进院。

  三进院有东西屋各三间,北屋五间,房屋都建有前廊,院落内走廊相通,这就是“出厦风雨廊”,其妙处在于“如遇雨雪可不用雨具”。专家分析这种颇具南方建筑特色的设计,可能与刘青霞的父亲在广东做官的经历有关。

  粉绿色的木质门窗,灰瓦挑檐下的粉红彩绘,黑色的檐柱,檐下木刻,壁上砖雕,一处处细节显不出富丽堂皇,却透出雅致清新。如今,刘青霞曾居住过的内宅已成为孩子们的寝室。北屋和东屋整整齐齐摆着孩子们的小木床。也是因此,三进院每年都进行修葺,是刘家宅院中保存最好的部分。

  正值盛夏,记者看屋里只装了吊扇,担心孩子们热得能否睡安稳,幼儿园老师说,这高脊大屋冬暖夏凉。房子的木地板距地面有40多厘米,能够防潮;屋顶有阁楼,夏隔热冬保暖,“再热的天,一个电扇足够了”。

  内宅是女眷活动的空间,所以三进院与二进院之间还有一道门楼,门内有一道照壁。由于很久没有打开过的缘故,幼儿园的人员费了一番工夫才把这二道门的锁打开。木门轴在石槽里吱呀一声,满目过人高的蒿草映入眼帘,几乎挡住了视线,百年古宅的神秘气息扑面而来。虽然建筑格局和三进院相同,但这院落明显像被画师的笔调灰了色调,一派苍凉。墙面与柱子上的斑驳触手可及,名门望族曾经的辉煌已如过眼云烟,历史的沉重和苍凉从一砖一瓦透露出来。

  从东侧绕过堂屋到一进院,要经过一处小巧玲珑的垂花门楼。门楼北角长着一棵老石榴树,干若枯藤,上部却枝繁叶茂、碧绿鲜润,据说是刘青霞亲手栽种的,物是人非之感油然而生。

  一进院里也是杂草丛生,堂屋、厢房都许久未曾打开,隔窗望去,里面放着些道具。幼儿园老师说,经常有影视剧组来这里拍摄,最近一次是拍摄《鸡犬不宁》,以往还拍过《好汉马龙》、《李师师》、《黄河东流去》、《完美女人》等。遗憾的是没像山西乔家大院那样,靠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一下子火起来。

  幼儿园老师说:“上次整修三进院花了40多万元,现在等着拨钱整修一进院和二进院。”开封市文物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刘家宅院是河南省仅有的保存完好的四合院,是清末民初中原地区四合院民居建筑的“活标本”,极具研究和观赏价值。

  田家宅院:大杂院里偶露雍容

  出了刘家胡同,向东穿过几条民巷,就到了乐观街。这条街上,同样有一所有名的老宅院——田家宅院。史料记载,乐观街田家是当地望族,曾在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出了3位进士。田氏家族最兴旺时,乐观街大半条街的宅院都是田家的。

  田家后人田禾如今仍在这里居住,记者在网上看到他的一位小学同学发的帖子,对上个世纪50年代初田家宅院的情形如此回忆:“他家的大门临街是高高的台阶,黑漆门很气派,应当算是标准的金柱门,且规格不低。进门后是一个很深的多重院,前院北屋好像是个穿堂屋,通向后院,堂屋是客厅。我虽去他家多次,但也就是到此为止,从未到过后院。”

  位于乐观街47号的这处宅院是众多田家宅院中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处三进四合院,如今已看不到昔日的气派。临街的门楼蒙着灰尘,重檐上的砖雕、木雕饰件大部分已经脱落,青石板和黑漆门也不见光泽。

  穿过门楼进入一进院,四合院的格局已不复存在。为了扩大居住空间,东西厢房的居民都挤占原来的庭院扩建房屋,仅留下一条狭窄的通道。紧邻着东厢房还有一座二层红砖小楼,青砖灰瓦的房子已看不到。

  二进院的东西厢房也附加了红砖平房,绿树掩映下,3间正房北屋仍保存完好,显露着优雅雍容的气质。由于东西附建房屋的阻挡,正房已经不能显出全貌。朱红色的房门,门前有两根黑色门柱,东西两侧用水磨方砖砌成的墙上,雕刻的“纳福”、“迎祥”四个字仍清晰可见。在檐枋下面的门柱上,装有雕花荷叶墩,下挂木质透雕垂花柱与花牙板,其花篮、菊花、松鼠、葡萄、龙云花鸟等图案,雕刻得玲珑剔透、形象逼真,无一不透出这座房子细致入微的精美。

  轻叩房门,60多岁的女主人徐慧菁一脸安详地走出来,将记者迎进屋,娓娓介绍起老宅。女主人的丈夫田禾是光绪年间进士田恂的重孙,从6岁开始就住在这处宅院里。宅院建于1924年,是田禾的奶奶花了6万多两银子建成的。“1958年,房子保存得还很完整,门楼上方悬挂着‘进士及第’的匾额,也就是那一年,我们全家被赶出宅院,等到1987年回来时,三进院完全被毁,原址上建起衣帽厂的仓库,仅仅归还给我们这北屋的3间,现在一进院也被破坏掉了。”

  记者仔细端详起室内的装饰,客厅里正面对着是六扇玻璃隔断,装以菱角金钱花框,两侧各有4扇雕刻有精美图案的木质玻璃隔扇,隔扇都是朱红色漆,经过80多年仍没有一丝剥落或裂纹,看起来光泽照人。隔断和隔扇将房间分为三间,西面是书房,东面是卧室,东西两面墙壁上都设计有壁橱。

  参观完整座房子记者才发现,房子看起来是3间,实为6间,3间前屋的后面还有3间同样大小的套房,中间有木质楼梯可以登上二层阁楼,在外面看起来是长方形的房子实际上几近正方形。有人这样描述:“正厅北屋三大间(面阔10米),该房从外观看为一层平房,但它在构建时采用了加大进深(含前廊在内进深11米)和加檩以及棚架的办法,使其成为几近正方形的两层楼房,既隐蔽又实用,其构思之精巧实不多见。”

  如今,田禾夫妇的儿女都在上海,但他们两人不愿放弃这座见证了家族辉煌历史的老宅院。女主人说,上个世纪80年代末,曾有美国旅游团来开封观光,看完田家宅院后说:“想不到开封还有这么好一处宅院,质量之好,北京也不多见,如果对外国旅游团开放,一晚上二三十美元都有人住。”

  田家宅院是开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封市文物局对它的评价是:田家宅院是典型的清式传统四合院,其建筑之精美,堪称一流,从中可窥见清代官宦之家的奢侈豪华。从建筑角度看,不失为设计精细、匠心独运的上乘建筑,对今天的建筑仍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版文章精选图书《特别报道》及其典藏册已经出版

  联系电话:0371-6579533665795266联系人:杨杰杨琳

  刘家宅院前院年久失修,杂草丛生。

  田家宅院正房檐下的镂空木雕

  田家宅院的木质玻璃隔扇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