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音乐,已无法成为网络噱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0日09:17 国际在线

  作者:李思萌

  Channel[V]旗下的线上音乐社区“[V]公社”宣布与MySpace中国合并,合并后将推动原创音乐发展(见7月18日本报报道)。由于MySpace在美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除了成为青少年最重要的网络文化社区之一,更推动了流行音乐发展,所以此番试水中国引起了关注。但MySpace是否能把它制造的音乐奇迹带到中国呢?

  目前拥有高达1亿多名会员的MySpace的大成功,有很大部分是来自“音乐”的魅力。它并不是第一个让网友分享“自己听什么音乐”的网站,也不是第一个让歌手自己发布音乐的网站,但却是第一个把上述这两类人集合在一起的网站。“音乐+社会化网络”在美国看似是一个很完美的组合,但是在中国是否仍然完美呢?

  1981年美国MTV频道开通后,音乐开始像空气一样令人贪恋,音乐消费本就是主流人群日常消费之一。

  MySpace的创办人本身是吉他手,做网站也是希望能让他自己及身边这些小音乐家们可以展现自己的作品,并且顺便互相交友、分享音乐之外的生活。就是基于这个需求,MySpace坚持“音乐+交友”概念,取得了一批非常死忠的初期用户,这群人拓展开来成为了今天的MySpace.在内地,最早期的社会化网络应用就是聊天室、即时通讯工具、BBS.而到今天,国内“社会化网络应用”中最大的终极需求仍旧是“性”,其次可能是购物、分类信息等等。在国内,别说音乐消费,就连音乐需求都算不上是刚性需求。

  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一本南京的潮流杂志的网络社区上线后的发展势头都要好过MySpace中国。

  MySpace在美国不断地创造音乐奇迹。比如越南出生、新加坡籍的TilaTequila,在MySpace上最近就被热捧,所有人争相和她成为朋友,让她拥有超过100万名朋友名单。现在TilaTequila准备出唱片,但不打算经过传统的发片渠道,而是直接在iTunes上面以每首一美元让网友去下载。正是这样的成功典范,才驱动着各类拥有音乐技能的草根网民不断在网站上贡献他们的作品。成熟的网络平台、成熟的在线/无线营销平台、成熟的收费渠道。这些都不是一个网站能做到的,但这些都是MySpace能在美国成功的必备要素。

  而这些外部条件在中国都不具备。对于网民来说,他们不关心这些,他们要的是如何便宜甚至免费获得好听的歌曲。只要还存在诸如百度MP3搜索之类的免费而便利的下载渠道。跨媒体平台即使再成熟,也不能为社区中的大小歌手提供利益驱动来贡献出他们的创造力。

  此外,MySpace.com上除了少数被追捧的明星用户,聚集着大量拥有音乐技能又不靠音乐为生的用户。说白了就是有钱、有闲,纯粹只是找个“个人媒体”秀一秀自己。而这类用户在MySpace中国上又能占到多少呢?

  事实上,社会化网络服务总有机会,但青少年用户毫无忠诚度可言,挖掘他们真正的需求而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才是MySpace中国持续发展的出路。原创音乐这个“噱头”,早已不是媒体追逐的热点。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