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审计出问题的部门为何失语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0日09:21 南方都市报

  推荐

  日前,国家审计署向媒体通报,至少有358.7亿元违规使用的资金重新回到了“国库”,向公众公布违规部门的整改情况。但是,从被曝光到逐步整改,再到整改情况被审计署通报,人们更想听到来自“主角”的声音———面对批评,他们是什么态度?是否认识到了自身的问题?都采取了哪些整改措施,下一步还有什么整改打算?

  审计署审计出来的问题,都与公众利益关系极大。依据已经公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行政机关对“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和“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的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尽管《条例》要到明年5月才正式实施,但其中所确定的政府信息对社会公众“公开、透明”的立法原则,理当为政府部门所时刻遵循。公众完全有理由要求被审计出问题的有关部门,主动对自身的整改情况作出说明。而主动站出来说明情况,也是被审计部门重塑形象、赢得信任的最佳途径。

  然而,被审计部门大多选择沉默,这让审计部门承担着过多的压力,尤其是问责不力所带来的舆论压力,几乎都集中到了审计部门身上。这些年来,公众在为一次次“审计风暴”叫好的同时,却对接下来整改过程有诸多疑问:有些问题、有些部门年年审、年年犯,如果审计之后没有整改,还要“审计风暴”何用?

  无疑,要让被审计出问题的部门站到公众面前来,直面舆论的考问,取决于其权力被约束和制衡到什么程度。除了审计署的“风暴”之威,让人大履行强制性要求行政部门作出解释、说明的权力,以及加大公众、媒体对各部门的监督能力,或许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原系新京报昨日社论,本报有删节)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