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荫权书展签名售书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0日09:39 南方都市报

  曾荫权书展签名售书

  新书《我要做好呢份工》记录竞选遭遇与感受,读者排长龙与特首握手合影

  阅读香港

  本报讯 昨天的香港书展现场,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下午5点半香港特首曾荫权的新书签售会。曾荫权的新书《我要做好呢份工》记录了他在竞选特首过程中的种种遭遇和感受,并融合了他的童年和成长经历,表达了“做好呢份工”的决心。

  为了不影响书展的正常进程,曾荫权的签售活动被安排离主会场比较远的一个会议室。香港贸发局新闻发言人邱松鹤介绍说,曾荫权是以普通作者的身份来到书展签售的,因此书展并未安排特别的安全保卫。虽然如此,记者还是在现场看到不少工作人员在维持秩序,等候签名的300多名读者井然有序地排着队,并逐一上台与曾荫权握手、合影,曾荫权微笑面对每一位读者。大量媒体记者的“长枪短炮”对准特首。场外,很多人在围观。

  按照安排,曾荫权只为前200名购书的读者签名。读者多数为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还有几岁的孩子,不少读者买了不止一本《我要做好呢份工》。记者在队伍中发现一位姓田的小姐居然是上海来的客人,她买了两本书,表示一本给自己一本给女儿。田小姐说,她恰好来香港出差,而曾荫权是她的偶像,听说今天有签售就赶过来了。“我是学金融的,我觉得曾荫权在香港金融危机时做得很好,所以喜欢他”。

  下午6点半左右,签售活动结束。曾荫权在工作人员的簇拥下离开。除了微笑、握手、签名之外,曾特首整个过程几乎都没有讲话。

  ■书展开讲

  “80后出不了伟大小说”

  台湾作家骆以军认为新一代内地作家后继乏力

  本报讯 昨天香港书展现场迎来了内地著名作家莫言和台湾著名作家骆以军。在谈到内地文学时,骆以军认为,莫言、王安忆和韩少功等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作家代表着中国当代文学的黄金时代。而在他们这批人之后,新一代的内地作家就“稀掉了”,后继乏力。而莫言本人对此并不认同,他表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作家,80后的作者有一天也会千方百计寻求突破的”。

  骆以军:新一代商业味太重

  40岁的骆以军是台湾中坚一代的代表作家,曾获得台湾“时报文学奖”、“联合文学新人奖”、“台北文学奖”等各种重要奖项。骆以军接受记者采访谈内地文学。他说,他非常钦佩莫言,并视莫言、王安忆、韩少功和李锐等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内地作家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黄金时代”,他们甚至可以与世界一流的作家比肩。

  “但在这一批作家之后,我个人感觉到内地的下一代或几代的作家就‘稀掉了’”,骆以军说,新一代作家里缺乏真正有价值有分量的小说,而且商业化的味道越来越重,没有办法出现伟大的小说。

  骆以军认为,造成莫言、王安忆等作家成功的原因是不可重复的历史。“他们这代作家在最年轻最敏感的时期,都经历了上山下乡或其他社会运动。这是一场非常奇特的社会调查运动,这些作家能够进入乡村基层,与真正的社会、人际、传统切身接触,所以他们获得的心智和阅历的锻炼是年轻人不可能得到的”。

  莫言:80后总有一天会突破

  莫言日前刚刚推出了自己的新书《说吧,莫言》,分为上中下三部,共计100万字。收集了他20多年来除小说以外的随笔、访谈、演讲和序跋等文字。

  对于骆以军的说法,莫言表示不同意,“稀掉了”这种说法不太准确。“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作家,80后总有一天也会对自己的局限不满意,会千方百计寻求突破”。

  莫言承认自己的人生阅历与后来的年轻作者有着很大的区别。“我们这代人经历了‘大跃进’、‘文革’、改革开放等等中国社会各种各样的运动,个人阅历丰富一些,写的东西可能厚重一点。相比之下,中国年轻人的生活越来越雷同,写作也越来越缺少个性。”

  但莫言认为这些年轻作家中总会有人对现状不满。只要是真正追求小说艺术创新的作者,就会有孜孜不倦的动力去寻求突破,就会有好的结果。

  莫言接受本报采访时说:“我现在写了这么多小说,我觉得大概只有10%有价值,会留下来。其他的就会淘汰了。没有大量被淘汰的作品,就不会有经典留下来。现在我们有一个庞大的写作群体存在,才能保证会有好东西出现。”

  采写:本报特派记者 田志凌

  图:

  昨天下午,香港特首曾荫权在书展举行新书签售会。本报特派记者 田志凌 摄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