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大祥区加强“三个基础” 建设和谐新农村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0日14:40 红网

  邵阳市大祥区是邵阳市政治、文教、商贸中心,辖6乡(镇)1场6个街道办事处,共41个社区,86个行政村,总人口30.3万。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大力实施“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战略,坚持以基础产业为带动,以基础设施为支撑,以基础工作为保障,着力推进新农村和谐发展。2006年,全区实现农业生产总值40633万元,同比增长5.3%;实现农业增加值2.2亿元,同比增长6.9%;三次产业比重为19.4:42.5:38.1,是近十年来农村建设发展最快、成效最好的时期。

  一、以基础产业为带动,在加快发展中创造和谐

  

  我们坚持以基础产业为带动,围绕科技立农、产业兴农、服务促农,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突出龙头带动。着眼于产业延伸与产业创新并举、存量提升与增量优化互动,依托本地优势产业,认真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放手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实现了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经营。2006年全区新增优质稻2000亩,总产5.76万吨。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至240家,扶植壮大规模企业15家,浩天米业跨入省级龙头企业行列。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6个,入户会员达5500多户。培植科技示范基地18个,扶持科技示范户67户,逐步形成了农产品加工产业带。

  突出特色种养。立足城郊优势,服务市民需要,紧紧抓住“一村一品”建设不放、抓住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不放、抓住特色产业结构调整不放,促使单一农业向城郊型、配套型、服务型方向转变,传统农业向市场化、现代化、特色化方向发展。目前,全区农业特色日益明显,形成了果蔬菌、畜禽、特种水产、花卉苗木等四大主导产业;农产品优质率逐年提高,共引进农产品新品种80个,建成了龙头精品水果、和平蔬菜、召伯草莓、东风荷花、南郊水产等特色种养殖基地53个,推动了农业整体增效。其中特色养殖业收入占农业总产出的60%以上。

   突出休闲农业。围绕农民增收,着力发展休闲农业。依托松坡公园、蔡锷故居、桃花洞等人文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依托水库、山塘、河流等水资源,大力发展南郊渔场休闲垂钓、金山湖水上乐园等,建成“农家乐”休闲项目20多个;依托中心城镇和集贸市场,大力推进农村“万村千乡”工程,大力发展连锁超市、物流配送,为居民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消费服务。与此同时,依托区、乡两级劳务输出服务网络,大力发展劳务经济。2006年输出劳务2.5万余人,实现劳务收入约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近两年增速超过16%。

  二、以基础设施为支撑,在组织引导中促进和谐

  

  我们紧紧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机遇,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新农村建设惠及千家万户,造福农民群众。

  注重项目带动。着重围绕农田水利建设、人畜饮水解困、新能源建设、电网改造、公路交通和植树造林等六大基础工程,将新农村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涉农资金重点用于新农村项目建设。近两年,全区争取10多个重大基础产业、基础设施项目挤进中央、省、市建设笼子,筹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000多万元。新修标准渠道45公里;兴建沼气池238口;人畜饮水解困工程63处,解决了8200余人饮水困难问题;建通乡通村公路45.2公里;改造教育危房6000余平方米;建成4所乡级敬老院,集中供养五保老人110余名;完成乡级卫生院改制3所,改造乡级卫生院2所。

  注重示范引路。按照“五新一好”的要求,以村镇规划为龙头,以“三清三改一绿化”为切入点,扎实改善村容村貌。在村庄规划上,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以改建为主,新建为辅,不大拆大建,不毁林砍树,不挖山填塘,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各项建设。在村庄整治上,运用典型引路的方法,从10个示范村的村容村貌整顿入手,着力实施“三清三改一绿化”(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改水、改路、改厕,绿化庭院),积极推广清洁能源,美化村民居住环境,改善村容村貌。

  注重创新机制。遵循“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原则,引导群众自发参与新农村建设。在项目申报上,新农村建设不下硬性指标,不搞人为指定,由村民集体申报,并纳入动态管理,定期考核;在资金投入上,坚持以奖代投,以物代资,以实物补助为主、资金补助为辅,原则上政府及各部门投入40%,群众自筹60%;在村民自治上,成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发挥农村“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模范、老工人)的作用,带头倡导移风移俗,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三、以基础工作为保障,在加强乡风文明中推动和谐

  

  我们认真落实“以村为主”工作机制,着力加强新农村基础工作,促进农村文明进步。

  坚持利民为先。邵阳市大祥区委、区政府把“始于群众需求、终于群众满意”作为检验新农村建设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准。坚持利民为先,坚持利为民谋,建立“三项机制”:建立亲民机制,实行领导干部接待日、干部去向公示和干部下基层联系群众制度,规定主要领导全年下基层时间不少于90天,乡镇干部下乡和村组不低于三分之二的时间;建立为民机制,着重抓住群众关注的入学难、看病难、行路难和征地拆迁、清欠工程款等热点难点问题,每年都精心组织实施省、市、区“实事工程”,深入开展“双联”、“联创”和扶贫帮困活动,切实为民解难;建立问责机制,大力实施区级领导“八个一”工程,对每个联点村,都明确了3名区级挂点领导和3个后盾帮扶单位,把任务分解到人,纳入目标考核。

  坚持安民为要。认真做到“三为主”,竭力维护社会稳定:以教育疏导为主,构建“大信访”网络。健全了区、乡、村、组四级基层信访网络,组建了139个村、组信访调解委员会,及时调处化解矛盾,近三年共调处农村矛盾纠纷127起。以服务发展为主,构建“大调解”机制。在房地产、娱乐、餐饮等民工集中的13个行业,建立了19个行业自律调解组织,人民调解工作被评为全国先进。以依法调处为主,构建“大防控”格局。采取综治工作“五进”(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工作机制,推行“领导联点、干部联户”活动,建立健全群防群治网络。

  坚持育民为基。坚持乡风文明建设和增强农民素质相结合,为推进和谐新农村建设夯实基础。加强了村级班子建设。全区83%的村实现了村支书、主任一肩挑,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和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力、凝聚力明显增强。加强了农民素质培训。建成区、乡、村三级培训基地59个,“一户一人”劳动力转移培训全面铺开;建立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制度,培训下派66名指导员,分片包干指导和服务。加强了活动阵地建设。加大村组织活动场所、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力推进文化、科技、卫生、理论和法律“五下乡”活动。2006年,有8个村新建了村部,保证了党员干部、农民群众活动有场所,教育有阵地,服务有窗口。

  作者系邵阳市大祥区委书记

稿源:红网 作者:王邵刚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