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跳蚤市场不该跳开诚信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0日16:00 新民晚报

  本报记者姜燕实习生王瑜明

  “家里有多余的东西,就每次带一两件来,能换到需要的东西,人家开心,我也开心。”7月18日上午10时许,家住浦东的周女士来到浦东新区市民中心,每个月的18日是这里跳蚤市场的“开市”日。这是上海唯一定期开放的跳蚤市场。

  据了解,今年政府部门将“积极探索和推动社区建立跳蚤市场,建设节约型社区,促进邻里和谐”。对此,曾经在一个社区跳蚤市场受过“伤”的杨先生说:“首先得解决诚信问题,这样市场才能办好,才能真正促进邻里关系。”

  好CD换回坏碟片

  杨先生家住闵行区,他去过一次跳蚤市场,仅有的一次交换,就吃了亏。当时,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带了几张平时不大听的CD,在跳蚤市场上逛来逛去,想找合适的东西交换。很快,有人提出用一套5张的奥斯卡获奖影片光碟和他换。杨先生的CD听得少,品相不错,看对方的碟片包装挺新,碟片上也没有什么划痕,就欣然同意。

  “现场没有设备能试,我也没想要试看。”杨先生说,回家后才发现,这套碟片里只有一张能放。他后悔不迭,却无处退换。

  组织者是否应该把关

  杨先生认为,虽说跳蚤市场主要取决于居民自己的诚信,但组织者也应有所作为,替大家把把关。

  记者向上海市民政局社区服务中心了解到,上海由街道或居委会开设的跳蚤市场凤毛麟角,仅浦东新区市民中心利用办公楼的地下室,开设了一个定期举办的小跳蚤市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虽然带物品前来的居民,需先登记,但那是因为中心规定:转让后所得钱款的20%需捐给慈善基金会,并无其他用意。交换或买卖时,居民自己要看清楚物品的质量。

  苏州市金阊区石路街道前不久也曾办过一次跳蚤市场。社会事业科曹科长介绍,进场前,居民要按要求登记货源,“如自行车、电视机等大件电器进市场时,要提供原始发票”,但“对质量问题,我们不负责”。现场还竖立了“物品交换,自己负责”的公示牌。

  实行实名制尚未成熟

  杨先生至今仍然懊悔,如果当时留下了对方的姓名和地址,还有希望讨个说法,现在只能“打落牙齿肚里吞”。

  记者在居民区采访时,浦东新区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居民提出:“是否可以采用实名制。由居民制作个性化的名片,交换或出售物品时分发,以便‘售后服务’。”

  当场有人质疑道,这种自行印制的名片,需要居民们认可的组织方验证,但如此大的工作量,组织方能否承担?另外,“搞得这么复杂,谁还愿意来?”

  据悉,国外成熟的跳蚤市场之所以无需“身份认证”,是因为社区内的居民彼此相熟,事实具备实名制的特征。有学者认为,如不利用人们爱惜自己名誉的心理,用实名制加以约束,建立跳蚤市场的早期很可能出现一些麻烦事,由组织者事先建立一套诚信机制,值得考虑。

  “售后纠纷”无方可治

  浦东新区市民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至今尚未发生什么纠纷,不过他们也从未想过,一旦出现纠纷,如何追究责任。

  深圳长城盛世家园二期在去年和今年曾办了两次儿童跳蚤市场。从“儿童”入手是主办方的一次试验。长城盛世家园管理处经理陈嘉坦言,他们想从这两次“过家家”的试验中,积累点经验。果然,孩子交换物品后,发生了“达不到期望值”的“经济纠纷”。“处理起来很麻烦。”对此事,陈嘉没有深谈。

  两次试验后,管理处开始筹备成人跳蚤市场。对于可能发生的纠纷,陈嘉并没有找到合适的解决方式,但他动了脑筋,先打“预防针”。“我们告诉业主,跳蚤市场主要的目的,是给大家提供一个认识和交流的机会,促进邻里团结互助,不要真的把这里当成买卖的场所,所以希望大家更讲诚信。”这样一来,居民“进场”时的心理比较“成熟”。今年5月和6月,长城盛世家园二期成功举办了两次“成人跳蚤市场”,做到了让“邻里关系走出防盗门”。

  经验小贴士

  ●食品、药品、烟酒、易燃易爆物品不准进入市场。

  ●每件商品的价值不超过100元,专业性强的或卫生条件要求高的商品不准进入。

  ●衣服不能有破损,必须保持整洁、八成以上新,拒绝内衣。

  评论07072010301

  【焦点关注】

  跳蚤市场应是一种有趣的生活方式

  本报记者就跳蚤市场的话题,专访了复旦大学社会学系于海教授。

  记者:上海需要社区跳蚤市场吗?

  于海:当然。现在人们的购买能力强了,买东西很随便,家里多余的东西自然而然多了起来。

  另外,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可能经常想换换口味,想把过时的换个时尚的。

  记者:开跳蚤市场面临不少现实问题,你怎么看?

  于海:要先开起来,发生问题了再来规范,再考虑怎么调整和改进。很多事情要尝试、发现,才能知道有多大能力能做这个事,能做到什么程度。

  记者:你认为跳蚤市场在上海会受欢迎吗?

  于海:上海有很多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人,不少人愿意尝试一种有趣的生活方式。我想,在有些社区应该会做得比较成功,在有些社区也可能会无人问津。办跳蚤市场不能一刀切。

  记者:你担心它变质吗?

  于海:我不悲观,也不乐观。可能有些人会把家里实在不能用的东西拿出来,或者把它变成假冒伪劣的市场。

  记者:会不会有些小商贩借机来收低价二手货?

  于海:据我所知,跳蚤市场一年当中只办几次,长的一次持续几天,小商贩不太可能专门利用这段时间进货。

  记者:这种市场多长时间办一次比较合适?

  于海:我认为,举办跳蚤市场频率不宜过高,总不能一天到晚摆摊头,居民之间的交换毕竟不是正式的交易,生活需要的大量交易不是来自跳蚤市场。最好能让大家有一种过节的享受,那就有意思了。

  记者:能谈谈你在国外看到的跳蚤市场吗?

  于海:5月份天气很好的时候,人们会把一个冬天积存下来的东西摆到路边,大家一边欣赏,一边讨价还价,十分有趣。我经常在这种市场上见到渥太华的市长,他告诉我,这个市场是不纳税的。

  老外到这种跳蚤市场,“justforfun”(只是觉得好玩),很多人聚在一起,很开心,根本不是为了钱。能把东西交换出去,或者淘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是件很开心的事。

  【焦点故事】

  家里出现这么多“经久不用”的东西,都是不良消费习惯和使用习惯惹的祸,本报列举出几种类型,请大家“照照镜子”。

  不计小钱型

  “不就一把伞吗?没几个钱的,最多十几元。”打开张小姐家的储藏室,里面放着十几把伞。因为怕麻烦,张小姐出门从不带伞。如果突然天降大雨,她就顺手在路边买那种10元一把的伞,结果家里的伞越积越多,可碰到下雨天时她还是没伞用。

  不想就买型

  偶尔到超市买一次东西的赵先生说,看着这个也缺,那个也缺,顺手就丢到购物车里了。“回家一问太太,什么东西都有。”新买来的东西丢在那里长久不用。

  丢三落四型

  “第一次找不到,我按型号去配了一个。”钱先生说,刚用了一次,“原配”就“现身”了,他就把新买的带到办公室备用。谁知,家里的那只又寻不着了,火气一大,钱先生又去数码广场配了一个。来回一折腾,半年不到,他就有了4个充电器。

  年老健忘型

  李老伯年纪大了,记性不好,用完锤子、钳子总忘了放好,于是就成了小区外五金店的常客。“其实很多东西没丢,只是不知道放哪里了。”现在,李老伯家的老虎钳、锤子等工具凑一起,几乎可以开个小五金店了。

  疯狂购物型

  在一家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卢女士很忙,所以一得空就钻进品牌特卖会,不顾一切大买特买。换季是卢女士的“血拼”兴奋期。可是,她塞进衣柜的衣服,很多一次没穿过。

  

社区跳蚤市场不该跳开诚信
浦东跳蚤市场里,不少居民正挑选喜欢的东西周馨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