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公众看CPI能像看天气预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0日16:16 红网

  “不是我不明白,而是这世界变化太快。”现在我国公众对这句话,应该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因为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公众曾经不怎么关注的CPI(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已经“强行”进入了他们的视野。据国家统计局19日介绍,今年6月份我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同比上涨4.4%,上半年达到3.2%,比去年同期增加1.9个百分点(据19日新华网报道)。

  公众从不甚关心CPI,到热切关注CPI动向是一件好事,至少说明他们的经济意识和风险意识都明显增强。但是他们知道CPI为什么会上涨吗?CPI上涨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吗?他们知道自己能做好哪些能做且必要的防范措施吗?……对此,笔者不能乐观。

  当CPI进入平民百姓视野,政府部门需要向他们传递更多“幕后”资讯——让公众不仅知其然,还知道其所以然,然后据此未雨绸缪,理应是现代政府的责任之一。遗憾的是,包括国家统计局在内的诸多部门,几乎都存在简单公布相关数据、草草了事的通病。

  笔者认为,如果政府部门不对一些经济运行数据进行阐释,受损最大的将是缺乏相关知识、信息接收能力差、信息相对闭塞的公众群体。具体到我国,这部分人很可能就是数量庞大的农民——与民生息息相关的经济数据,又怎能不让他们了解、弄懂?

  根据经济学知识,结合我国实际,CPI上涨不仅意味着通货膨胀的真实存在,也意味着人民币的真实贬值。通货膨胀的真实存在、人民币的真实贬值,对公众的生产和生活会产生何种影响?公众应该怎么面对、决策?同时,CPI上涨也意味着我国政府近期将进行一系列必要的宏观调控。如果政府出手遏制通货膨胀,最常见的做法是提高利率以降低就业及生产来抑制物价上涨,那对公众又意味着什么?……

  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公众中间的精英阶层,笔者相信他们是能采取种种措施、做好“自保”工作的。更多的“非精英公众”呢?除了发发“物价太贵”、“生存艰难”之类的牢骚,笔者认为他们是不太可能做到理性决策的。

  我国经济学家梁小民教授曾经说过:“在市场经济中,人人都应该有基本的经济学修养,这有助于每一个人作出理性的决策”。如果公众不掌握一些经济学知识、没有一点经济学修养,就不能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经济现象、经济数据作出理性分析和合理判断。

  公众的经济学知识、经济学修养从哪里来?当国内的大多经济学家“陷入仕途”、“躲进书斋”、对“平民经济学”不屑一顾时,笔者以为,普及经济学知识的重任只能是靠政府的不断引导、传播和教育,而不是等到公众自身利益受损后才补课——那代价未免也太大了。

  事实上,包括经济运行数据在内的诸多台前幕后信息,能不能不“隐蔽”传播、不“垄断”在精英阶层,做到人人共享、人人都能理性面对,那对我们的政府来说是一种考验。世界是变化太快了,公众的知识结构、思维决策如果能跟变化快的世界尽量缩小差距,当他们看CPI一类经济指数的心态能像看天气预报那样,料想也算是“大国崛起”的一个标志吧。

稿源:红网 作者:邓璟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