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加工贸易出口调控谨防“棒打两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0日22:06 华夏时报

  

瞄准加工贸易出口调控谨防“棒打两头”

  本报记者 郑 盎 北京报道

  业内人士一致预期,国家为了缩减顺差,下半年可能扩大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并在保证金台账制度和国货复进口管理上更为严格。

  许多专家认为,顺差高企是结构而非原因,不能把国内投资过热等等一切问题都指望用贸易政策解决。

  上半年外贸顺差依然高企,加工贸易立下“汗马功劳”。

  海关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外贸顺差1125.3亿美元,上半年加工贸易进出口4408.7亿美元,增长17.6%,占同期进出口总值的44.9%。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18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这样的出口结构之下,产生贸易逆差的关键在于国内进口的逆差要超过加工贸易的顺差——“等于是别人把产业转移到这里,你要做的是努力帮别人实现平衡。”

  长期以来,各方面一致认为,加工贸易增速不减导致贸易顺差高企,而顺差高企又引起贸易摩擦频发。商务部副部长易小准曾经表示:“如果扣除加工贸易顺差,中国对美国的顺差立刻会减少91%!”

  “退税”调整之后,下一步政策重点将集中在“加工贸易”上——在上半年出口数据公布之后,这样的预期愈发强烈。据悉,国家将出台“保证金制度”,对原材料进口进行限制。

  但有业内人士质疑,限制了加工贸易进口,会不会同样限制出口,出现“棒打两头”的局面?

  箭在弦上

  业内人士一致预期,下半年可能扩大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并在保证金台账制度和国货复进口管理上更为严格。

  所谓加工贸易,它通常指这样一种贸易活动:中国进口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和机器设备,通过利用充裕和廉价的劳动力,把它们加工成最终产品,再出口到国外市场,即所谓的“两头在外,中国只赚一个辛苦钱”。

  “前一阵子商务部官员老往广东跑,就加工贸易政策进行调研;广东有关方面前一阵子也老往商务部跑,希望能缓一缓。”知情人士透露。

  “省经委4月份下来调研的时候,也向企业征询过‘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的事情。”一家大型的纺织企业负责人近日向记者表示,“这显然是为商务部代问的。”

  后来曝出“保证金制度浮出水面”的消息,该制度“要求在原材料进口时征17%的税,如果产品出口,这个税可以免除。但政府要在原材料进口的时候收一笔保证金,等产品出口的时候再退”。

  此消息并未得到商务部的确认,商务部的一位人士表示,政策调整并非为了限制,“毕竟国家不可能放弃加工贸易这一块,而是旨在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调整政策客观上可能减少顺差,但减顺差并非目的”。

  商务部产业司司长王琴华近日表示,今后商务部将按国家宏观调控、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会同有关部门一起建立产业和产品准入目录的动态调整制度,并拟在每年年初根据进出口税则目录调整情况、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来发布新的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

  纺企困境

  大部分人对限制“高污染、高能耗”的加工贸易并无异议,质疑之声普遍集中在“容易产生摩擦”这一大类,其中就包括“屡受调整”的纺织业。

  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透露,在近期召开的一场座谈会上,纺企普遍表示,希望政府慎重考虑对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缓一缓手”。

  第一纺织网总编汪前进观察到,“退税”调整之后,很多从事“一般贸易”的纺织企业纷纷动起转型“加工贸易”的念头。汪前进说:“企业的想法很简单,政策频出,纺企生存越来越艰难,由于加工贸易是政策‘够不到’的一块,风险和利润都可以锁定,这就成为很多暂时难以完成升级的纺企的最优选择。”

  绍兴的一家纺企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一般出口的利润也就5个百分点,做加工的利润也有3到5个百分点,并且还不用考虑采购原料,即使是人民币升值,风险也很小。“虽然一直说做品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但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远水解不了近渴。”该企业负责人说。

  “基于这样的判断,一部分纺织企业把加工贸易视为最后的避风港,在此情况下出台政策,纺织企业的生存状态无疑更加艰难。”汪前进说。

  国信证券分析师林松立18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假设纺织业被列入限制类目录,在进口原料时,就需要将相当数额的保证金存入海关指定账户,待出口核销后,再拿回保证金,这将对企业的资金流转带来很大影响。有数据表明,仅纺织服装、鞋帽、箱包等轻纺行业的加工贸易企业需要缴纳的保证金就达到200亿元。

  汪前进说,“保证金制度浮出水面”这一消息在广东都传遍了。“企业对此反响很大。”前述广东纺企负责人也表示,这一政策假设实行,将给企业流动资金带来很大压力,“保证金一占起码就是半年,无论企业大小都会被波及,显然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棒打两头?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王新培日前表示,上半年“顺差激增,在一定程度上主要不是由出口增长强劲所致,而是进口放缓了”。海关统计数字显示:上半年出口增长27.6%,进口增长18.2%,出口增速超过进口9.4个百分点;而去年同期,出口、进口的增速分别为25.2%和21.3%,两者只差3.9个百分点。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人士指出,进口下降,关键仍在于内需不足,这与宏观调控抑制投资过热有一定的关系,而减顺差也是调控的目标之一,如此就陷入“调控困局”。

  由此引发出来的一个问题是,既然加工贸易占出口比重如此之大,限制了进口,会不会同样限制出口,出现“棒打两头”的局面?

  环球资源首席运营官裴克为19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不要忽视国内产业升级的进口替代因素,随着国内产业升级加速,本国产品越来越多地替代进口,如此就可能加剧进口降低、出口下降的现象。‘棒打两头’的现象假设有,也会越来越缓。”

  裴克为表示:“大家比较不愿意看到的是频繁变动的贸易政策,这样的不确定会让外商失去耐心。激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控制污染,这无疑是应该提倡的。但要因为各种目标让企业不断改变商业模式,也许不是一个好的办法。”

  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都认为:“顺差高企是结构而非原因,不能把国内投资过热等等一切问题都指望用贸易政策解决。”国信证券分析师林松立表示,顺差高企显然是市场的结果。“国内有这么大量的产能要释放,内需不足必然需要外需来解决。假设把出口降下来了,内需又提不上去,这样产生的结果,也许大家都不愿意看到。”林松立说。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