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陆战博物馆"复原"淮海大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1日08:10 扬子晚报

  [扬子晚报网消息]

  

世界最大陆战博物馆"复原"淮海大战
国内展览馆中最大的铜制雕塑落户新馆。铜像高2.8米,加上花岗岩底座总高达3.6米、长4.5米,重2吨多,该雕塑上共有13个人物。
世界最大陆战博物馆"复原"淮海大战
九月会议场景蜡像
世界最大陆战博物馆"复原"淮海大战
战场全景画一角
世界最大陆战博物馆"复原"淮海大战
徐州城解放百姓欢迎解放军部队入城
世界最大陆战博物馆"复原"淮海大战
战士们在战壕里庆祝元旦

  庆祝建军80周年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的淮海战役纪念馆新馆,7月18日在徐州建成开馆。

  淮海战役纪念馆新馆位于徐州市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园林内,与原馆遥遥相望。新馆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陆战博物馆。

  昨天,记者走进淮海战役纪念馆新馆,一睹这座令人惊叹和震撼的革命历史纪念馆。

  新馆创下两个“世界之最”

  1948年11月6日至次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大地上,对国民党展开了决定中国命运的殊死战役,我军以60万兵力对抗装备精良的国民党80万大军,并以最后歼敌55﹒5万的战果取得了伟大胜利,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的中原、华北地区,史称“淮海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有十多万名壮志未酬的烈士带着对新中国的憧憬含笑离开;也有数百万人民群众,推着粮食,挑着布鞋,千里迢迢支援前线;更有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运筹帷幄……

  1959年4月,国务院批准在徐州兴建淮海战役纪念塔和纪念馆。塔、馆于1965年建成开放,40多年来已接待3000多万名游客前来瞻仰、缅怀先烈。

  但老馆由于建筑标准低、陈展面积小,已不能满足接待需要。2003年5月,中共中央批准建设淮海战役纪念馆新馆。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革命专题纪念馆创下了两个世界之最:世界上最大陆战博物馆、世界上体量最大的全景画馆。

  敌我双方蜡像相对而立

  从北门入口进入一楼展厅,正对北门的是序厅,从序厅进入,首先看到的便是战前形势展厅。此处,两组蜡像一下子吸引了记者的眼球。淮海战役前,“蒋介石”正在“国民党军统帅部”召开会议,同部下“研讨发动内战两年来在作战方针、作战指挥等方面的问题”;而对面则是“毛泽东”正召集周恩来、刘少奇等人,在“西柏坡村中央机关食堂”召开会议,准备作战方案。两组蜡像相对而立,敌我双方对立决斗的局面让人心领神会。

  讲解员程程告诉记者,这座新馆的特点之一,就是突破了传统纪念馆图片、文字、实物的展示,而是根据需要,创作了15座蜡像、泥塑等场景,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十人桥”、“围歼黄伯韬”、“徐州解放”、“战地新年”等场景惟妙惟肖。展厅里陈列的照片、蜡像、浮雕,利用三维、二维等手段,生动地再现了淮海战役各个阶段的恢弘气势。

  当你在参观碾庄围歼战中黄伯韬狼狈逃跑的场景雕塑时,突然,隆隆炮声在耳边响起,冲天火光下,战场上的阵阵厮杀声惊心动魄……这些,都是淮海战役纪念馆新馆运用大量声、光、电、多媒体等先进技术,向游客立体展示当年淮海战场上那些壮烈豪迈的战斗。置身新的纪念馆,游客就像走进了当年血雨腥风的淮海战场。

  在二楼缅怀厅,遍地金黄的菊花环绕着近百平方米的大厅,而在大厅顶部两台投影仪直射下,地面上则出现了一片金黄色菊花,当你的脚踩到这些“菊花”上,在感应作用下,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菊花便竞相绽放,瞬间,你的脚下便是菊花满地。而此时,墙壁上的触摸屏上,则一页页闪过一位位烈士的名字,在一片凄美壮观的菊花掩映下,愈显庄严悲壮。

  一幅画用掉颜料6吨多

  直径50米、高20米的全景画馆,位于新纪念馆的中央,也是新馆的“心脏”。馆中展出的是一幅《淮海战役全景画》,它以淮海战役中碾庄、双堆集、陈官庄三大战场为背景,配以音响、灯光等特技,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段,生动、形象、真实地再现了解放军浴血奋战和人民支前的宏伟画卷。

  这幅画由鲁迅艺术学院9位艺术家历时5年创作完成,堪称艺术精品。以高18.5米、长144.5米、总面积2674平方米,地面1491平方米的鸿篇巨制创下世界全景画之最。

  创作人员利用3台升降机、3台架子车,在这块环形画布上昼夜创作。这幅全景画上,既有硝烟弥漫、火光冲天的大场面,也有细节刻画。由于画面上人数众多,就连主创人员也没有数清,上面到底有多少人。

  据悉,创作完成这幅巨作,画家们仅颜料就用去6吨多。

  一根小竹竿却是国家一级文物

  1959年7月,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刚刚筹建,就成立了“建塔办公室资料处”,负责搜集与淮海战役有关的文物资料。此项搜集工作直到现在都一直在进行。为丰富新馆的展品,2004年前后,纪念馆的几位女同志南下北上,走访中央首长及夫人,征集到一批有较高历史价值的珍贵文物和图片。

  现在,陈列在新馆内的文物多达3000多件,其中有1000多件是新征集来的珍贵史料。从当年最先进的飞机、大炮、坦克到原始兵器大刀、长矛、梭镖等应有尽有,甚至还有粪锄子、小车绊、汽灯、手推车等等简单的生产生活用具,它们都静静地安卧在展厅内。这些展品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每个故事又都反映了一段不朽的历史。

  在二楼人民支前厅中一个展柜中有一根一米多长的小竹竿,这是新馆内最不起眼的展品,但它却是国家一级文物。它的主人是支前特等功臣唐和恩,唐和恩在这根竹竿上记录了他当年奋勇支前的足迹。

  唐和恩家住山东莱东县,1948年秋,上级安排唐和恩给前线运送粮食,他随身带了一根一米多长的小竹竿,累了,用它当拄棍;过河、涉水、踏雪时用它探路。唐和恩还把支前所走过的地方,用针尖刻在小竹竿上面,作为一个永久的纪念。到淮海战役胜利时,唐和恩在小竹竿上面一共刻下了山东、江苏、安徽3个省的88个村庄和城镇的名字,行程1500多公里,胜利完成了支前任务。上级嘉奖了唐和恩,这根小竹竿的故事,也成为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小竹竿的故事后来被搬上银幕,唐和恩就成了电影《车轮滚滚》中的生活原型之一。

  在新馆里,还陈列着一副担架,它是馆内最“坚硬”的藏品,见证了胶东招北担架队六分队抢救伤员的感人事迹。淮海战役刚开始时,碾庄外围打得很激烈,担架队上火线来回抬了两趟伤员,但前方还有一部分伤员需抬回来,这时天已大亮,容易被敌机发现,民工们却坚持又上前方抬伤员。在回来的路上,他们遇到12架敌机低空盘旋,担架队员迅速地用柳枝伪装好,盖在伤员身上,然后继续赶路。从淮海战役开始到结束,这支钢铁担架队共抬运伤员999名,7名担架队员光荣牺牲,华东支前委员会奖给担架队“坚如钢铁”奖旗一面。在支前厅,一副纳鞋底用的夹板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是当年开封的一名普通妇女任大娘连夜为解放军赶做军鞋用的。战事紧张时,任大娘就把妇女们组织起来,为部队日夜赶做军鞋。一双双针脚稠密、底子厚实的军鞋通过任大娘的手赶制出来,送到了子弟兵手中;在展馆内,还存放有一艘破旧的小木船,这是当时鲁西南、鲁西地区群众往前线运送粮食船只的其中一艘,当时,这个地区1194艘民船,相继加入军粮转运,从1948年12月2日开始的20天时间内就转运军粮1353万斤。

  撰稿 余薛庆 郭小川 王传晴 李星昀 摄影 徐 剑 策划 杨志敏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