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门”挡不住“中国制造”的畅行之路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30日16:12 红网

  强调产品质量,注重食品安全,是国人几年不衰的热门话题。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不惜以“我们明天的餐桌上还吃什么”来表达对于食品安全的忧虑。对此,人们引发的是共鸣,感到的是过瘾。随着人们斥假、识假、防假意识与能力的提高,假冒伪劣的存身之地不断缩小。但是国人向来不敢待慢出口,只要说是“出口转内销”,它的质量可信度就会抬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宠物毒饲料、TD甘油、毒牙膏、大白兔奶糖、玩具、中策轮胎……连连发生的“中国货”因质量问题在海外市场遭挫事件,听来特别不是滋味。经过某些人的爆炒,美国出现了“中国货等于危险”的偏见,有些顾客一看水产品的产地是中国大陆,就弃而远之;甚至于出现标有“ChinaFree”(不含中国元素)字样的所谓“健康食品”。不含任何中国原料,竟然成为商家促销的卖点,中国货显然在被“妖魔化”。日前,欧盟官员专程来京,就要向中国讨一个说法:来自中国的产品还能不能相信?(7月29日《经济观察报》)中国货遭遇如此严峻的“质量门”,让人不禁忧从中来:“中国制造”还有没有畅行之路?

  就在欧盟官员来京的第5天,国务院授权新华社全文发布《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并从公布之日起施行。《规定》强化了地方政府和监督管理部门的责任,纳入政府工作考核目标,牵牛牵到了牛鼻子上,表明了应有的态度和决心。温家宝总理随后表态,为提高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愿同各国一道,加强交流与合作;但不赞成不顾事实、以偏概全的炒作,反对贸易保护和歧视——彰显了中国政府刚柔相济的态度。

  一要讲究产品质量,二要追求交易公平,这就有了在复杂的“质量门”前并不复杂的两手。

  任何焦虑与愤懑,都不能取代清醒与理性。虽然有出口检验数据可以证明,中国出口商品质量整体上是信得过的;日本厚生省的数据也表明,中国出口产品合格率高于欧美国家;来自美国的数据同样可以证明,被美方拒收的中国食品,其数量比例远远低于丹麦和多米尼加。但去年欧盟共发现924种危险消费产品,其中就有440种来自中国,比例达到48%,依然让人感到问题的严重。反对将中国产品“妖魔化”、“政治化”,丝毫不能削弱狠抓中国产品质量的力度与决心。如果能利用提高出口产品质量的契机,全面提高包括内销产品在内的中国产品质量;如果以此全面适应“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全球化”的世界趋势,进而重视品牌战略、重视产品研发,彻底改变以压低劳动力成本、压低环境成本来扩大外贸的外向过度……则对于提升中国经济的素质,提高中国劳动力的收益,改善中国内需市场的格局,都将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挑战转化为机遇,涅槃视同于新生。用温家宝总理的话说,“最有说服力的是过得硬的产品质量”,这就是硬道理。

  不过,话要说回来,“质量门”挡不住“中国制造”的畅行之路。不合格商品,毕竟是少数。趁机挤兑,改变不了中国货在性价比方面的优势。回想加入WTO之初,是一片“狼来了”的惊呼。结果,连年贸易顺差,外汇储备飙升,让世界瞠目的是,不是狼进了中国,而是龙闯了世界。当初,美国人发现自己早上起来被中国造的闹钟惊醒,穿着中国制造的衣服和鞋子去上班,到了公司,发现公司的办公设备也来自中国……一时间也盛赞中国货物美价廉。但当一个叫邦乔妮的美国女记者,在全家刻意拒绝中国货一年后发现:“没有中国商品你也可以照样(在美国)生活下去,但是你的生活会越来越麻烦,而且家庭开支也会大大增加。以后十年我可能都没有勇气再尝试这种日子。”有些美国人的心态更其失衡。尤其是当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发现,中国占有先天的低成本优势;而绝大多数的第三世界国家都发现,中国又有领先的科技水平。中国货遭遇世界性的挤兑,由此也该少一份懊恼,多一份自信。你动了别人的奶酪,也该容忍别人挥舞一下叉勺。即便遇到轮胎召回这样的风波,也应像杭州中策那样,应诉、申辩、举证……一切按规则来。通领科技在知识产权领域的胜诉,就是成功的案例。心态要平,规则要懂,大不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了中国。产品质量的尴尬,德国人遇到过,日本人遇到过,韩国人也遇到过。只要记住:质量是最好的公关。既不降低质量标准,也不削弱舆论监督,更不放弃规则的博弈;那么,一讲质量,二讲公平,什么样的“质量门”,也挡不住“中国制造”的畅行之路。

稿源:红网 作者:慕毅飞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