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升准备金率:央行剑指何方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31日09:20 华夏时报

  在加息和降低利息税率双重宏观政策“组合拳”之后,央行在7月的最后一个周一再度出手,决定从2007年8月1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央行此番举措,目标当然直指流通性和信贷两大问题,而其时机选择,则的确“出人意料”。

  异常的时机

  此前不久,央行选择了加息27个基点,但如果说现在还存在流通性过剩的情况,那么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就是一种必然。因为在时间表安排上,尽管特别国债已经列入下半年的工作进程中,但是究竟何时发行、如何发行,现在仍属未知。而在特别国债未出,央票又即将大量到期的情况下,提高一次存款准备金率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的观点是:中国流通性过剩的局面仍继续存在。他的论据是,之前公布的货币指标仍然超出央行整体控制,而在外汇流入增加这种背景之下,实际中的流通性问题可能仍将会继续延续。

  在央行直接回收流通性的过程中,曾经出现一段“空白期”;相当一段时间以来,除了上次加息27个基点以外,央行既没有增加准备金率,其央票的投放力度也有所减弱。

  上次加息过后,国内的许多金融机构已经纷纷猜测,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或即将出台。而这些金融机构所持理由并不复杂,仍然是基于央行宏观调控政策的脉络。

  只是央行此番举措的时机选择比较异常。以往,这类政策基本都在周末出台。其中缘由何在呢?

  一种合理的猜测是,外汇管理局每周均可获得详实的内部统计数据,借此对外汇流入情况进行监控。上周某些数字或发生异动,进而引发决策层政策变动。

  花旗银行中国经济学家沈明高则认为,另一个原因可能在于7月信贷数据的某些异动。由于存款出现实际利率为负的情况,所以决策层要通过加息和减少利息税的方式来提高实际利率。然而,提高存贷款利率之后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银行可能会加大贷款力度,于是央行又要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银行信贷暴增的风险。

  还有一种猜测是,由于党代会的召开在即,此举或出于某种政治因素的考虑。

  “警示牌”

  上次央行加息之后,大部分避险资金重整旗鼓。7月30日,两市主板共成交2403亿元,与之前的成交量比起来,增加幅度十分明显。从投资者角度来看,央行在宏观政策出台后,短期内利空出尽,应该不会出台进一步的紧缩政策。因此市场的看多气氛极其浓厚,大盘连续上扬,不仅突破了前期的4335.96点的高位,更是突破4400整数点关口。

  在过去一周之内,上证指数已经连续拉升300余点。7月30日,沪市仍然拉出一根大阳线。上证指数开盘于4348.61点,盘中最高4450.19点,最低4345.79点,收盘收于4440.77点,全日上涨涨2.20%,而在个股方面更是出现普涨的场面,全日777家上市公司收红,仅有108家下跌。

  这一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前期出场资金回流的原因,所以在上涨的过程中也更多的体现在“补涨”板块上。除去得益于人民币升值概念的金融板块、地产板块,钢铁、煤炭、旅游和医疗器械等数个板块也开始向上拉动指数。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投资者的心态或者重回浮躁,缺乏明显利空预期的市场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也在于此。市场猜测,最近国际股市与中国股市的“冰火两重天”,或许也是触发央行上调准备金率的动力之一。

  在近期,国际上最吸引人眼球的事件莫过于世界股市的普跌,7月27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跌了208.10点,至13265.47点,跌幅为1.54%。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在上周共计下跌了4.2%,周跌幅达到自2003年3月28日以来新高。标准普尔、纳斯达克等指数也不能幸免于难,美国股市陷入一场恐慌之中。而这一问题显然不仅影响美国,从巴黎到法兰克福,从香港到东京,从纽约到伦敦,所有世界金融中心的股市都面临着一场异常猛烈的下跌。

  惟独中国幸免于难。这或者仍要得益于中国资本市场的未充分开放,从而成为投资者的“避风塘”。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中国目前有着较为严格的资本进出管制,仍然会有热钱通过种种途径流入中国。最近几个月中,外汇储备的增量扣除外贸顺差增量以及FDI增量之后的差额在不断扩大。尤其在今年一、二季度表现尤为明显。而通常情况下,这一数据多被用来估量热钱流入的数量。

  在这种背景下,央行选择做出某种政策暗示的可能性同样存在:但凡必要,央行可以随时调整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下月中再上调

  预测下半年或再调高两次 为年内第6次上调,央行今年来已冻结过万亿资金

  时报讯 (记者 袁峰 乔倩倩) 紧随加息,央行再次在货币市场祭出“调控”大棒。昨日傍晚,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8月1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据悉,这是央行今年第6次上调准备金率,至此,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已由年初的9%上调至12%。

  预测:下半年或再调高两次

  据测算,央行每次上调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可一次性冻结流动性资金1500亿元左右。换句话说,今年央行已6次提高准备金率,将冻结市场流动性资金9000亿元,加上其间不断频出的央票发行回笼资金,以及银行缴纳的3%~4%超额准备金率所冻结的资金,保守估计,央行今年以来至少冻结了过万亿市场流动资金。

  但外界认为,此举仍不能根本解决流动性过剩带来的危机。中山大学金融系教授黄伟指出,流动性过剩的困局是外向型经济所导致的,由此带来贸易和资本双顺差连年扩大,而国家为保护这一机制所实行的外汇管制,让央行不得不采取被动投放基础货币防止人民币加速升值。因此,如经济结构不改善,很难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

  花旗银行一位人士说,流动性过剩的另一大根源在于境外资本流入过多。央行提高一次存款准备金率,冻结的资金仅大致相当于我国一个月新增的外汇储备,即200亿美元左右。这对大量涌入境内进行套利的境外成本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

  渣打银行的经济学家王志浩预测,由于贸易顺差不断扩大,以及人民币持续升值带来的货币市场流动性泛滥,因此,央行可能每个季度都会提高一次存款准备金率。分析也普遍预测,央行下半年仍有可能提高准备金率两次。

  影响:地产和银行短期增压

  外界认为,此次准备金率提高对银行和地产业较为负面。高负债比率(净资本负债率超过70%)的公司将增加成本压力,尤其在进一步加息后。法定准备金率的上升意味着对商业银行加征税收,这也许能避免推进货币市场利率的上涨,但对其经营产生负面影响。

  另有分析认为,尽管此次宏观调控“组合拳”短期内对楼市影响不一定十分明显,但长期来看,央行可能进一步提高准备金率和加息,楼市降温有望成为现实。

  广东科德证券分析师王泽辉分析,紧缩政策不断出台,信贷扩张的控制仍不大理想,此次上调准备金率表明目前信贷压力仍较大,对于资金密集型企业来说,信贷的难度将增加。

  而对于股市,万联研发部总经理黄晓坤则认为,调高准备金率在市场预期范围内,由于只是小幅微调,对股市不会造成实质性影响。(信息时报)准备金率上调影响有限 货币政策仍将继续从紧

  □本报记者 张泰欣 北京报道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年内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专家表示,此次上调对市场影响有限,下半年流动性过剩的情况还会加剧,因此货币政策仍将继续从紧,如何加速汇率升值,控制外汇顺差将是未来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目标指向。

  “被动”调控短期难变

  6月末,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3.58万亿元,同比增长20.92%;上半年国家外汇储备增加2663亿美元,同比多增1440亿美元。信贷的过快增长和外汇储备新高的压力使央行再次动用准备金率工具。申万证券研究所高级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表示,从近年来的数据看,一般下半年外汇储备的增速会超过上半年,考虑到目前的经济形势及季节因素,外汇顺差还会有较大的增长,因此下半年还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流动性。在短期内流动性过剩局面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央行仍会继续使用这种被动的对冲手段,他预计年内准备金率还将会有一次调整。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表示,在每月产生更多流动性的情况下,调整准备金率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虽然现在的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12%,但上调并不是无限的,因此,适时推出特别国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提升准备金率的迫切性,为以后的调控留有一些政策余地。他表示,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发行特别国债,最后都会指向市场,这对回收流动性起到积极效果。

  对市场影响不大

  在经济增长偏快,通胀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央行此举对市场的影响有限。李慧勇认为,上调准备金率更多的是事后的对冲手段,不会影响目前的市场形势。他表示,负利率的情况、居民保值增值意识的增强,使得储蓄搬家的情况只会越来越甚,更多的资金会在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上流动。因此,政策的传导机制很难直接影响到市场的资金面。

  对银行而言,虽然准备金率的上调直接影响到其放贷能力,但经过前几次的调整,其边际效应已大打折扣。可以发现,前几次调整后,货币市场利率经过短暂波动后又逐渐回到原有水平,银行流动性充裕的局面没有大的改观。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也认为,本次调整可能会引发股市的一些短期波动,但总体而言影响不大。

  货币政策仍将趋紧

  众多专家认为,提高准备金率可能只是下半年紧缩政策的开始,围绕货币政策的四大目标,央行还会继续加大政策的调控力度。高善文表示,在不能有效加速汇率升值,减少外贸顺差的情况下,任何手段都会是扬汤止沸,难以达到釜底抽薪的功效。他认为,央行还会继续采取汇率、利率等调控手段来抑制流动性过剩和物价上涨的势头。此外,经济政策配合也至关重要,“如调整要素价格,进一步落实出口退税、有效的控制投资等这些都是重要的措施”。

  哈继铭则认为,在流动性过剩、货币政策趋紧的背景下,还应为企业和机构“走出去”营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如在QDII方面、出口退税上,加速审批进程,出台更多的疏导措施;在财政政策方面,通过进一步理顺资源商品、要素产品的价格,打破经济结构的瓶颈;对企业而言可以通过多种手段促使其向国家分红,这样不仅可缓解储蓄高的问题,也能较好地纠正投资不平衡现象。(中国证券报)准备金率上调影响偏重于心理

  □本报记者 张曙东

  央行昨日宣布,从8月1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分析人士认为,由于近期市场流动性较为充裕,准备金率上调政策的出台在情理之中;该政策对债市的影响偏重于投资者的心理,可能会影响债市的反弹,但综合影响应该不会太大。

  政策出台在情理之中

  二季度尤其是后半段,央行在流动性回笼问题上似乎不那么急迫,公开市场操作中曾出现连续数周净投放的局面。分析人士指出,这并不代表央行放松了对流动性的控制,当时的市场环境是影响资金回笼力度的重要因素。一是当时市场加息预期较为强烈,央票的一二级市场利差较大,限制了一级市场发行量的上升。二是当时新股发行以及流动性的局部不均衡使得货币市场利率大幅波动,利率底部明显上升。

  上周,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货币政策要稳中适度从紧”,会议还提出,“要坚持把遏制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努力缓解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的矛盾,控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

  分析人士指出,中央对目前经济形势的高度关注尤其是“三过”矛盾使得央行将会适当加大流动性回笼的力度,此时宣布上调准备金率政策并不令人意外。

  从市场流动性状况来看,8月份公开市场到期资金量为2202亿元,为今年以来的较低水平,仅高于4月份的2150亿元。从这一点来看,似乎又有点出乎意料。

  但分析人士指出,目前市场流动性较为充裕。从新股发行的影响来看,7月9日-13日当周有四只新股发行,当时新股申购冻结资金量超过两万亿元,虽然曾提前引发了回购利率的一波上扬,但上扬的幅度和持续时间较以前大为缩小;上周7只新股发行,申购冻结资金量超过了1万亿元,但回购利率波澜不兴,R001和R007加权利率分别运行在1.82%-1.85%的2.11%-2.15%的狭窄区间内,较前周略有下降,说明资金面比较充裕。

  影响或偏重于心理

  本次上调后,一般的存款类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将达到12%,接近历史高位。按照6月份的金融数据,本次上调将一次性冻结1800亿元左右。

  有分析人士指出,央行选择在央票到期量并不大的8月上调准备金率还是出乎部分市场成员的预料,可能会进一步强化债市底部未到的预期,这将直接影响正在反弹中的债市,甚至不排除债市反弹终结的可能性。“对这一波抢反弹的投资者是一个打击”,一券商债券研究员称。

  但也有市场人士认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本次准备金率上调对债市的影响不会太大,因为市场资金总体上还是宽裕的。虽然市场起初会感到有些意外,但最终市场还是会平静消化这个消息的。

  本次上调从宣布到执行之间共12个交易日,留给机构“筹钱”的时间较长。不过本周又有8只新股发行,政策出台对市场心理的影响将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未来几个交易日货币市场利率的走势。

  日期为执行日

  06年以来央行9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不含差别)(中国证券报)哈继铭:准备金率上调预示特别国债不向市场发行

  再度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后,此前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发行人民币1.55万亿元特别国债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昨日,央行武汉分行副行长陈炳才在央行主管的《金融时报》上撰文表示,建议在目前1.55万亿元的基础上,继续发行特别国债,并尽快建立特别国债公司。陈炳才建议,将新增特别国债资金投资于基础建设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之上。

  “准备金率和特别国债实际上是两个有替代性的政策,此次上调令特别国债的发行又增添了些不确定性。”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昨天向早报记者表示,本次央行如此果断地上调准备金率,可能和特别国债一直没有发出来有关系,意味着特别国债很可能不会向市场直接发行。

  值得一提的是,准备金率上次达到12%还是1987年,整整20年前。而后又在1988年达到了13%的历史最高点。尽管目前准备金率已处于高点区域,但哈继铭表示,如果特别国债的发行不直接面向市场发行的话,则今年继续上调准备金率仍有不少空间。

  哈继铭强调,1988年时的流动性过剩状况远远没有目前这样严重,“当时准备金率能达到13%,目前的问题更不大”。

  但摩根士丹利亚洲首席货币分析师任永力表示,目前银行系统的总体准备金率水平大约在13.5%的水平,本次上调后,超额准备金率仅在1.5%的水平。事实上,对于中小银行来说,目前的超额准备金水平可能已接近于“零点”,上调准备金率的空间对它们而言已然见顶。 本文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张明扬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