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灾”! 夺命生产线还有多少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31日09:36 南方都市报

  “热灾”! 夺命生产线还有多少

  白云区一名工人疑因加班热死事件,折射企业高温劳动保护欠缺

  广州调查

  本期提要

  广州连续高温,全城热得发烫。长期以来,震灾、水灾、旱灾、鼠灾、虫灾会在我国救灾部门的工作语言中频频出现,但“热灾”却鲜有人提。在这样的天气下,一线劳动者的健康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在白云区同德围一工厂打工的郑伟邦,连续三天高温环境下加班后,7月21日凌晨终于上床睡觉,但再也没有醒来。

  记者连日来调查发现,在广州,像郑伟邦这样身处险境的工人不在少数,露天作业的建筑工每天要喝十斤水。而国家对高温下的劳动保护,竟只有上世纪60年代出台的一部条例。目前,国内部分城市已出台地方法规,保护高温下的劳动者。

  [制鞋厂]

  无执照关门生产“焗”人

  郑伟邦所在的工厂,地处白云区同德围粤溪工业区2号。这家鞋厂目前还没有正式的名字。不愿透露姓名的老板是一名25岁的青年,工厂在今年4月才正式开张,“目前所有的证件正在积极办理当中”。

  郑伟邦是厂里的一名骨干工人。这家只有14名工人的小厂,自己设计一些鞋子的款式,然后交给国外的客商选择,如果对方愿意,他们就回来找制作的鞋厂生产相应数目的鞋卖给对方。郑伟邦的工作就是,把那些制作中的鞋子,放在火上烤,温度适合后,就敷上胶水,再粘上一层胶。这样,在盛夏本来就很热的环境下,工房更显得酷热难耐。

  “我们白天上班,都不穿上衣。”郑伟邦的工友唐纯平说,他们白天10多人在工房里面,由于每只鞋子首先要用电子仪器加热,然后再往鞋上敷胶水,所以厂房内4台加热器散发的热风,让整个工房热气腾腾。“热了我们就去喝凉水,不仅仅因为口渴,更是享受冰凉的水进入身体的感觉。”唐纯平说,由于这个厂还没有正式执照,估计是为了躲避检查,所以生产的时候都是大门紧闭,这使得空气更加不流畅。这家无证鞋厂厂房显得破旧,一条宽约1米的过道,右边厂房,左边宿舍。两间宿舍,房顶是石棉瓦盖的,这两间像是临时搭建的房子,大概只有2米多高,温室效应比较明显,即便外面是温和的天气,里面也是热烘烘的。每间宿舍大约5平米,里面有3张床,上下铺,一共住6人。31岁的唐纯平就住在其中一间,这名7月2日才开始上班的工人说,每天晚上,宿舍里面的电扇都是开到风力最强的挡,但还是汗流浃背。最近一段时间,睡不着的唐纯平就到鹅掌坦一个老乡那里去住。老乡那里的房间也只有电扇,但住的人少些,房间宽敞正规些,好歹也能入睡。

  郑伟邦没有住在下面的两间宿舍,作为一名骨干员工,老板安排他和老板的侄子,住在厂房顶上一间房子。两个人住一间宿舍,算是提高的规格。但那间宿舍同样疑似临时搭建的房屋,只有2米出头的高度,而宿舍宽度还不足2米。里面放了两张单人床,就占据了房间的大部分面积。老板说,因为地处二楼,这间宿舍,比下面的两间宿舍还要热一些,所以,就是出事那天,他的侄子就在楼下的宿舍休息。而郑伟邦上床后,就用两台电扇,对准他的床头床尾,不停地吹。

  7月26日,白云区劳动监察部门的工作人员,赶到这家鞋厂了解情况。鞋厂老板承认这是一家暂时还没有各项资质的工厂,但是所有手续正在办理当中。“一个小厂,发展过程中的确有很多难以言说的难处。”该老板称,他花了好几千元,为工人们买了一套直饮水设备,而厂房内到处都是电扇。他还准备在这个夏天,为工人们准备些凉茶,而且已经开始为他们购买保险。

  但是,郑伟邦已经死了。

  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急诊部主任尹金柱说,郑伟邦之死,很可能因身体全面衰竭导致。他工作环境太差,长期接触胶水散发出来的毒素,又在高温下长期工作,很容易导致身体全面衰竭。尹金柱说,一般的人工作极限是每天10至12小时,高温加班的危害更大,特别容易引起身体过度劳累,心、肝、脑也易受到损害。

  [工地]

  工人住铁皮屋苦不堪言

  和郑伟邦一样,在这个盛夏的广州,很多工人在高温下,挥汗如雨。

  7月25日下午3点,珠江新城,“广东省全球通大厦”的工地上,几十名戴着安全帽、穿着工作服的工人,正头顶烈日,在工地上敲敲打打。“我每天要喝10斤水!”来自湖南的45岁工人唐某说,他喝的是白开水,不要钱,工地厨房烧的。他说,这几天天气很热,所以不得不时常大碗喝水。“我当然想喝些凉茶,但条件不允许。”

  唐某和他的工友,就住在工地附近的几栋铁皮房间内。那房间,就是建筑工地上通用的建筑时搭建,而工程竣工后就撤除的,全是铁皮构成。每个房间空间有限,一般都住10人或12人,房间内的电扇呼啸着,热风劲吹。晚上,房间内汗臭很浓,热气很盛。“整个广州建筑工人的生活环境,都是这样。”唐某说,如果每个房间里住的人少点,能有不要钱的凉茶喝,就好了。

  [制衣厂]

  “免费的宿舍当然差点”

  在鹭江西街一带的城中村里,小型制衣厂比比皆是。由“天韵时装”的老板带领,记者参观了他们的职工宿舍。进门不到100米的街道两边分布着8幢4层宿舍,分别以A1-A5和B1-B3编号,每幢宿舍楼都呈“凹”形,一面开口的小天井中每一层都挂满了衣服,一进宿舍楼就可以闻到浓浓的霉味,地面上有大大小小的水洼,宿舍楼道里很多地方连台阶都看不清。

  老板打开A2幢3楼的一间宿舍,宿舍分为差不多大的3个单间1个厕所,每个单间约7平方米,放了3张双层铁架床,床上铺一张厚胶合板,有人睡的床上都挂了布帘,把床的四周都遮得严严实实,老板说:“什么都不用铺,来了就可以直接睡。”A4幢的条件稍微好一点,天花板正中有一个电扇,床上也铺着各色的床单。在A3和A4的楼间排水沟中,两只30余厘米长的老鼠,直到人离它们不到1米的距离时,它们才慢慢走开。

  汇美电脑绣花厂的一名广西女工在这里做了3年,月工资1000多元,她称最不能忍受的就是住宿:“热,怎么不热,外面那么大的太阳,宿舍又不通风。”A3走出来的一名制衣厂女工说很热,而且非常潮,住得很差。

  大本社制衣厂的老板是来自江西的大学生,干这一行已经有十余年,他坦言制衣这一行工作时间都要达到10小时以上,工资以计件为多,所以即便是高温放假,损失的其实更多是工人。至于住宿条件差,他说得很坦然:“大学生宿舍一年要1500元也不过那样,我们这里是免费的,当然要差一点。”

  ■事件回放

  工作21小时 工人猝死

  今年8月12日满38岁的郑伟邦,是白云区同德围一无证鞋厂的工人。工友在7月21日晚上10点发现时,他的尸体已经僵硬。郑伟邦此前的工作纪录是:7月20日8点30分上班直到21日凌晨5点,7月19日8点30分上班直到20日凌晨2点,7月18日8点30分上班直到19日零点。

  ■他山之石

  重庆:37℃以上须发高温补贴

  重庆市高温天气劳动保护办法(节选)

  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37℃以下(不含37℃)为一般高温天气,用人单位应当切实做好高温天气防暑降温工作,制定并落实防暑降温措施,确保防暑降温设备、器材正常运行。

  日最高气温达到37℃以上、40℃以下(不含40℃)为中度高温天气,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工作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并暂停12时至16时高温时段工作。因生产工艺要求不能暂停12时至16时高温时段工作的,应当暂停高温时段露天工作。

  日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为强度高温天气,用人单位经采取降温措施不能使劳动者工作场所温度低于37℃的(不含37℃),应当停止工作。因生产工艺要求不能停止工作的,应当暂停12时至16时高温时段工作。

  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下工作,用人单位除按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向劳动者支付工资外,应当向劳动者发放高温补贴,其中中度高温天气下按每人每天5元至10元标准发放,强度高温天气下按每人每天10元至20元标准发放。

  高温劳保法规还是1960年颁布

  已不适应现实,国内一些城市出台地方法规,广州暂缺

  高温下工作,劳动法规上有何体现?对这一问题,广州市劳动监察部门一名负责人说,目前,针对高温劳动保护的法规,只有1960年7月1日颁布的《防暑降温措施暂行条例》。

  作为目前惟一的高温劳动保护法规,根本无法维护今日劳动者权益。如“暂行条例”只适用于“工业、交通运输业及基本建设工地的高温作业和炎热季节的露天作业”以及“田间作业”。事实上,各行各业都面临防暑降温问题。该规定只是针对冶金等特殊高温作业的行业,如锅炉工、电焊工、铁匠、厨师、长途汽车司机等,而对于自然气候引起的室外高温下能否放假、如何补助、应采取何种保护劳动者措施,我国现有法律还是空白。目前,深圳、北京、济南、重庆等推出了一些有操作性的法规,广州地区还未出台。

  《劳动法》第六章第五十四条有这样的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应当定期进行健康检查。”这里提到了劳动安全和劳动防护用品,但对于高温下的劳动保护来说还是太笼统。

  该负责人表示,预防“热灾”,在国家立法还不到位的情况下,目前各地陆续推出了一些有操作性的地方性法规。

  2005年,深圳出台了《高温天气劳动保护暂行办法》,以地方法规的形式对高温露天工作作出规定:每年7月至9月用人单位要向露天作业的员工发放每人每月不低于150元的高温保健费。日最高气温达到40摄氏度时,当日应停止工作;日最高气温达到38摄氏度时,当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小时;日最高气温达到35摄氏度时,应根据生产工作情况,采取换班轮休等方法,缩短员工连续作业时间,不得安排加班加点,12时~15时应停止露天作业。用人单位安排员工停工或缩短员工工作时间的,应按《深圳市员工工资支付条例》的规定支付员工工资。根据该条例,因高温天气停工期间,停工在一个月内的,工资按员工本人标准工资的80%支付。

  A47-48版 采写:本报记者 杨昱 实习生 刘小娟 陈智勇 摄影:本报记者 田飞 (除署名外)

  图:

  蒸笼——鹭江西街一间服装加工厂的员工宿舍,不到10平方米的小屋里要住六七人。

  暴晒——珠江新城一处建筑工地,45岁的湖南人老唐在烈日下施工,他说太热了,每天要喝10斤水。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