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超市如何“非赢利生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2日16:30 新民晚报

  本报记者姚丽萍

  你家附近有慈善超市吗?或许它就在离你不远的地方。你会经常光顾它吗?不要小看了你的光顾,你走近它,就会给慈善超市增添客流、人气、捐赠和义卖变现,会让慈善超市持续地“非赢利生存”……

  有点遗憾的是,对许多市民来说,慈善超市还只是一个陌生的地方。

  4年前,上海成立了第一家慈善超市。截至今年8月,由日常性物资捐赠点延伸出的慈善超市已达80多家,遍布全市各区县。依照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发展思路,慈善超市不能出现赢利性经营。那么,所有的慈善超市都面临着同一个课题:如何“非赢利生存”?记者调查了南汇、普陀以及浦东等区慈善超市的运作模式,它们各自的状况不尽相同,却都折射出“非赢利生存”大背景下的慈善生态。

  “帮困资源”能否变成“慈善资源”

  惠南镇北门大街71号,南汇区第一家慈善超市的所在地。7月里最热的一天,超市管理员小薛坐在超市里等待顾客来临,等了一上午,也没几个人来。平常来的顾客绝大多数都是附近居民,而并非贫困户,于是,义卖变现就成了这个超市的“主打功能”。

  “超市里最多的是衣裳,一套纯棉睡衣35元,一条童装小裙子5元,都是服装厂捐赠的,质量不是不好,价格不是不便宜,但还是卖不出去,镇上的居民觉得样式太旧,偏远村子的困难群体又不知道有这个慈善超市。”小薛说,超市里最好卖的是米和油,货架上,同样容量的“金龙鱼”食用油要比普通超市便宜好几元。

  抢手的米和油都来自“帮困服务社”。南汇区慈善分会秘书长顾明仙说,在上海郊区的慈善超市里,眼下只有惠南镇在摸索一种办法,即让“帮困服务社”为慈善超市源源不断地提供货源。“跟中心城区不同,郊区慈善超市的自募能力尤其薄弱,如单纯依靠居民和企业捐赠,超市就难以为继。”顾明仙说,“‘帮困服务社’就成了慈善超市最主要的货源供应地。”

  其实,“帮困服务社”也是一个民办非企业组织。民政局帮困要采购物资,采购权交给服务社,服务社尽量减少中间流通环节,降低采购成本,节约下来的资金可以补充采购慈善超市急需的物品。“1年多来,慈善超市里最抢手的物资就是这么来的。”顾明仙说。

  顾明仙说,要突出慈善超市的帮困功能,有一个“资源”还没有被调动起来,那就是惠南镇有700多户居民持有粮油帮困卡,如果民政局能把采购权交给“帮困服务社”,那么,不但能保证困难户吃上物美价廉的粮油,而且,每月在慈善超市发放帮困粮油,人气足了,还能扩大慈善超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要是700多户居民都来了,就会天天人流不断!”小薛说,她盼望困难居民来超市领好了米油,再顺便买几件出口转内销的衣裳。问题是,粮油帮困卡这个政府掌握的“帮困资源”,能否尽快变成“慈善资源”。

  慈善超市冠名,捐赠企业认可

  上午8时30分,长征镇月星慈善超市开门了。3年前,普陀区同时开张了9家慈善超市,有趣的是,分布在9个街道的慈善超市都用“月星”这个名字。

  依照协议,月星集团作为企业捐赠方,每年向普陀区慈善分会提供20万元慈善捐款,连续10年,捐款总计200万元,每家冠名慈善超市每年得到2万元。

  于是,在依托政府扶持之外,“冠名慈善”成为慈善超市“非赢利生存”的一大创意。3年来,依照这个思路,不仅慈善超市的门面上有冠名,就连超市里的货架也被充分冠名。长征镇月星慈善超市里,一共有6个货架专柜,站在每个专柜前,那些响亮的冠名都赫然在目:红领巾、新经济组织、转制村……

  “冠名就是一种表彰,带动了捐赠者的积极性。”慈善超市的管理者吴伟毅说,这样的思路,捐赠方很认可。

  而从冠名创意中受益的还不仅仅是9家慈善超市。每年20万元善款,9家超市用去18万元,1万元留在慈善分会,补充日常运转经费,还有1万元用在“机关电脑租赁服务社”。“机关电脑租赁服务社”通过包括区级机关在内的渠道,收集各种废旧电脑,维修后,免费租赁给社区贫困家庭的中学生。租赁期满后,电脑再如约返回服务社,循环利用。“那1万元就是必不可少的维修费用,这是慈善超市冠名带来的附加值。”普陀区慈善分会的工作人员方鸿兴这样说。

  政府购买服务支撑慈善超市

  浦东新区23个街镇拥有15家慈善超市,这样的密度在全市名列前茅。15家慈善超市的场地都是免费的,全由街道赞助;超市管理人员都纳入“万人就业项目”。这些慈善超市的显著特征是:政府购买服务。事实上,政府购买服务无疑是目前全市慈善超市赖以为继的“主流方式”,区别在于各个区县财政实力的强弱。

  记者手上有一份“夏季慈善物资选购单”,其中,粮油类物资有13种,干果类有13种,日用品有16种,饮料类有4种。所有物资当中,花露水、蚊香、盐汽水、大麦茶显示出鲜明的季节特色。这份统计清单来自浦东新区慈善物资配送中心。浦东慈善分会的一位负责人说,全区15家慈善超市都通过POS机跟物资配送中心联网,各个超市的运作状况,配送中心一目了然;各个超市急需什么,也可通过网络直接向配送中心申请发货。

  在区慈善物资配送中心的援助之外,每年,区慈善分会还列支100万元,方便15家慈善超市购买急需物资。这100万元来自政府推动、民间组织操作的联合募捐。

  虽然慈善超市都把锤炼“自募能力”当作发展方向,但浦东新区的财政实力,无疑是新区慈善事业坚强的现实后盾。

  有一种说法是,在“小政府,大社会”的背景下,如果过于依赖政府,对需要充分社会化的慈善或许并不合适。但也有观点认为,政府逐步从管理经济的职能中退出,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社会管理,这是大势所趋;慈善是社会事业,政府若有实力多些投入,也未尝不可。那么,依托政府购买服务来支撑慈善超市,又有何不妥?

  慈善专业人士认为,正因为如此,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政府购买服务依然将是慈善超市“非赢利生存”的“主流方式”。也正因为如此,种种社会化的慈善探索,更显得难能可贵。

  评论07080210301

  【焦点关注】慈善超市为啥不能赢利经营?

  曾有学者提出,要让慈善超市可持续发展,慈善超市就要具备造血功能,而在慈善超市里开辟经营性柜台,或许是一种方便的“造血”方法。但这个思路遭到慈善工作者的质疑。理由有三:

  ●在慈善超市中实施赢利性经营,有违慈善的本意;

  ●在征信体系不完善的今天,慈善超市中的“赢利性收入”难以做到明确慈善用途,不招致非议;

  ●中国社会的慈善事业处于萌芽阶段,维护慈善超市非赢利的纯洁性,就是维护慈善的公信力。

  各年龄段人群对慈善超市的感觉

  慈善超市也遇到了成长的烦恼——期待被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一代所了解。卢湾区文明办对4000户居民的大型问卷调查表明:对于慈善超市,居民“经常去捐赠物品”和“曾经捐赠过物品”的比例达到60.6%;“没有看到过,但表示赞同”的有32%,3项合计达到92.6%。

  在不同的年龄段,41-50岁、51-60岁以及60岁以上“经常去捐赠物品”和“曾经捐赠过物品”的比例普遍较高,其中,51-60岁年龄段达到最高。20岁以下的青年人对于慈善超市还不够了解,不过,“没有看到过,但表示赞同”的比例却最高,达到40%。

  慈善超市普遍面临的难题

  ●因为处于发展初期,社会知晓度和影响力非常有限,慈善超市本身的“自募能力”尚未充分施展;

  ●捐赠物品品种不够丰富,捐赠物品和困难群体所需物品往往不匹配,直接帮困有难度;

  ●一些“帮困资源”需要重新整合,比如粮油帮困卡,以便慈善超市通过与困难群体最密切的联系,实现帮困职能。

  【焦点链接】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慈善组织模式美国模式民间主导型

  至2005年,美国有180多万个免税的非赢利性机构,其中,慈善组织也超过了百万个。在其他国家属于政府机构或者由政府提供的服务,在美国大都以非赢利机构主导的形式存在。在美国,大约12个人当中,就有1个人在非赢利性部门就业。其中,慈善组织的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5%左右。

  英国模式政府-民间合作伙伴式

  英国慈善组织的经费来源于多种渠道,其中,公共部门和一般公众是两个主要渠道。公共部门主要采用政府拨款和合同的形式;一般公众主要采用社会募捐的形式。

  香港模式社会多元参与型

  香港慈善组织的发展历史分为3个阶段:早期,政府不干预,依靠本地捐款及海外募捐;20世纪五六十年代,政府开始明确承担社会福利责任;20世纪90年代以后,慈善组织社会地位不断提高,与政府形成了合作关系。1999年,香港慈善捐款总计27亿元,其中1/3为公司捐款,其余为个人捐款。由于政府的介入和影响,香港的慈善事业开始逐渐成为社会整体福利服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慈善超市如何“非赢利生存”?
在位于普陀区长征镇的慈善超市里,工作人员在整理货架雍榕

爱问(iAsk.com)
·07年新浪冠军项目 ·网络赚钱新浪分类 ·传海量生活资讯 ·城市活动大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