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里有没有电影院?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3日10:26 南方日报

  ■电影社

  “伯格曼走了,安东尼奥尼也走了,天塌了……”朋友的短信在傍晚传来。恍然间,日子回流到大学时候一个深秋的夜里。我独自在屋子里看碟,墙上挂有一张安东尼奥尼的海报,衰老的面容被竖立的呢大衣领子几近淹没,然而,他的身躯依然高大,无端端地在灰色调的空旷背景中显得苍凉。那时候他已经中风,以83岁高龄指挥文德斯协助他拍摄电影《云上的日子》。

  更早的时候,是在影视美学课上看伯格曼的电影《野草莓》。那是第一次与大师邂逅,在人生的草莓地里,大师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丰富视觉意想、闪回和极端特写等手法,向我们展示了深不可测的内心世界以及上帝与死亡的关系。

  在看电影的年月里,伯格曼和安东尼奥尼是大师的代名词。生于1918年的伯格曼是瑞典国宝级导演,他出生于乌普萨拉一个具有浓厚宗教气氛的家庭,童年的残酷和压抑让他在电影的创作之路蒙上了淡淡的苦楚。

  1944年,年仅26岁的伯格曼写出人生第一个以专制和压迫的校园生活为内容的电影剧本《折磨》。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他的作品接二连三地在国际上获奖,《夏夜的微笑》、《第七封印》、《野草莓》、《魔术师》,一系列经典让他迅速跻身世界名导行列。

  1981年,他拍摄了电影《芬妮与亚历山大》,这部阵容超级强大、记录了他以往电影所有元素的电影,成为他电影人生的结尾,也为他的艺术传记画上完美句号。

  在已成图腾的欧洲大师中,塔可夫斯基、费里尼的离去已让我们不胜唏嘘。伯格曼此去,终结了欧洲艺术电影“圣三位一体”。

  就像约好了似的,安东尼奥尼选在同一天离开,这个目光犀利的睿智老人,一生共拍摄了14部电影。1940年,安东尼奥尼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波河的人们》为他奠定了新现实主义的先驱地位。这部影片以波河上一条驳船的航行为线索,用纪实手法描绘渔民生活,被认为是影响后来新现实主义的重要作品。

  1960年,他凭借《奇遇》一篇获得戛纳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引起世界关注,随后两年,他执导了与《奇遇》并称“人类感情三部曲”的《夜》、《蚀》,1964年他更是凭借他的第一部彩色片《红色沙漠》获得威尼斯金狮奖。

  安东尼奥尼最后的华彩是在文德斯协助下拍摄的《云上的日子》,这个四段式的故事是导演对所关注的各个主题进行一次总结性地阐述,尽管当时安东尼奥尼疾病缠身,但是无论是主题挖掘还是影像构图,大师手笔都不少分毫。

  两个生前头带神秘大师光环的老头终于在天堂路上相遇,不知道天堂有没有他们熟悉的胶片和电影院?

  这是一个大师已死的年代,这是一个大师离去的年代,虽然这样的口号不是第一天喊起,但是当这些创造最好的一个电影时代的大师相继离去,也许没有大师的时代就更加迫近于现实了。

  ◎影迷悼念

  再见,大师

  8月的杨德昌纪念主题电影月还没开始,很多人就在问,是不是接下来就该是伯格曼和安东尼奥尼了。自己真的不想这么顺理成章地把电影社搞成什么大师追思聚居地,也不想在无数的悼念和致敬声中再去高调告别。伯格曼和安东尼奥尼两位大师在短短的两天内相继辞世,给本就被图腾化的欧洲大师们增加了又一层神秘的光环。

  借着DVD的便捷,我们才有幸窥见大师电影的风貌,而让我震撼的更是几十年间出现的让人目不暇接的电影大师和大师电影:伯格曼、费里尼、安东尼奥尼、法斯宾德、塔可夫斯基、布烈松……而无数的大师电影也让我们沉醉于电影艺术的声色光影之中。在众多最新出炉的关于伯格曼、安东尼奥尼的文章中,有一篇关于“要不要再像伯格曼和安东尼奥尼一样拍电影”的讨论。也许这不仅仅是伯格曼或者安东尼奥尼个人电影风格的事,也许这是整个大师时代电影的讨论。是不是要延续、怎么延续,其实更多的只是看客一厢情愿的揣测。而作为同样站在岸边看风景的我,胡思乱想的更多的是延续与否的大师时代对于我意味着什么呢? 阿瓜(深圳)

  图:

  同为欧洲艺术电影殿堂级导演的伯格曼(上)和安东尼奥尼(下)同于当地时间7月30日辞世。 资料图片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江南水乡商业开发反思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