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唯GDP论”下,几个地方政府不媚商?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5日00:48 红网
这是一组令人忧心的数据:在国家环保总局最近对11个省区126个工业园区的检查中,发现有110个存在违规审批、越权审批、降低环评等级和“三同时”不落实等环境违法问题,占检查总数的87%。与国家坚强的节能减排决心相比,一些工业园区死抱“黑色GDP”,一项项节能减排令在当地企业、政府的“软执行”之下变成了纸上谈兵。(《北京晨报》8月3日) 关于环保,我们谈得实在够多了,国家环保总局也在不断寻求治污良策,什么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什么公众深度参与,什么“区域限批”和“流域限批”,什么挂牌督办,什么环评风暴,什么环境指标纳入官员考核机制,什么绿色信贷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扩张,然而,实际效果总是不如人意,问题该从哪儿出还是从哪儿出,环保形势还是在不断恶化。问题到底在哪里? 原因并不难找,正是“黑色GDP”代替了“绿色GDP”,正是“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在做怪,以致于颇有代表性的工业园区普遍变成了“污染园区”,“污染企业”普遍变成了“先进企业”,甚至开创“苏南模式”、太湖水已被“污染得不成样子”的无锡,居然还获得《福布斯》中文版“第三届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第四名,在全国所有地级市中排名第一。 当一切都以单纯的GDP来衡量一个政府,一任领导“政绩”的时候,所有的行动必然导致越来越多的官员追求单纯的经济发展而不是其他,更不用说对经济发展有极大“制约作用”的环保了。对于一个地方政府来说,原有的企业发展必定不如增加新的企业,在这样的情况下,轰轰烈烈的“全民招商”就成了经济发展大势,就成了获得经济发展的最快、最好捷径,而“媚商”,为企业拼命降低门槛,也就成为必然。 于是,在激烈的竞争中,有的地方出“狠招”,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大开绿灯。而受制于当地政府的环保部门,总是很“听话”的。于是,环保形势便只有一个结果,不断恶化。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便从中大获政绩。“媚商典范”河南沁阳市连续三年出台的五个红头文件,为招商引资和优化企业环境提供便利,为外来企业老板提供“超国民待遇”,最终得到的无可争议的“发展”事实是,该市三年来吸引了高达百亿元的外资,成为跻身河南省十强的经济强县(市)。 无独有偶,前不久,河北省邯郸市市委、市政府下发通知,给全市50家重点企业颁发机动车专用车牌,享受特权。而在此之前,以政府红头文件下发的“媚商”公告,还有不少:重庆警方为该市128名知名企业家提供专门保护;福建漳州市给当地纳税大户子女中考加分;浙江绍兴县出资送民营企业家到中央党校学习……“媚商”之盛行,实在是太普遍了。而在媚商的背后,可以想象,相关政府部门肯定也有着不同寻常的经济发展速度:政府部门和企业之间,是“双赢”的局面,而“输”下来的,只是软软的、上级部门不考核的“环保”,只是百姓的环保权。 党和政府早已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发展战略,近来,国家又提出了“节能减排”的发展目标,然而,不说其他方面,仅仅一个治污,却屡屡出现“非科学”、“非可持续”的重大环保事件,原因何在?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追求黑色GDP增长的“政绩”等“躁心”所致,因而,常常出现“边治理、边污染”的可笑局面,这样的治理方略,结果自然是“越治越污”,自然是事故不断,观念上的“污染源”都得不到控制,又如何能真正关停什么真正的污染源?所以,要真正落实环保任务,其实并不难,那就是真正把环境指标纳入官员考核机制,真正落实“绿色GDP”制度而不是“黑色GDP”制度。 经济发展是重要,但是环境保护更重要,经济发展慢了,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弥补,甚至可以加速发展,而环境一旦被破坏,却不会在短时间里补救,而受伤害的,必是当地人民,必是当地人民的后代,必是整个国家的利益。为追求当地一己一时之利,而破坏了整个国家的长远利益,这样的行为,确实该受严惩!我们所不懂的是,相关部门真正狠下心来,真正把环境指标纳入官员考核机制,真正落实“绿色GDP”制度,到底有多难?毕竟,我们确实不愿意看到,频频写在文件中的“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变成实际上的一纸空文! 稿源:红网 作者:张东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