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读史热”沦为历史消费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9日02:50 北京晨报

  蒹葭

  从阎崇年、易中天到当年明月,从《正说清朝十二帝》、《品三国》到《明朝那些事儿》,一股全民“读史热”掀起一波又一波的高潮,图书销售排行榜的前列也总是挂着这一类的读物。对此,著名文艺评论家朱大可表示,畅销不过是过眼云烟,急功近利会制造出大量的文字垃圾,并把这些作家毁掉。(中新社)

  全民“读史热”,最近几年来在全国上下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以至于有人欣欣然欢呼“史学的春天到了”。这对于因缺乏经世致用的现实价值而被长期冷落的史学而言,乃至于对热衷于充当纯粹经济人的国民而言,都是个很不寻常的激励。

  不过,在我看来,“读史热”热的只是通俗历史,成就的只是大众的“历史消费”。听史、读史从来就是中国人的传统,但对于绝大多数民众来说,所谓的“历史”只不过是历史故事,乃至历史与文艺相互搅杂的曲艺、戏剧、“戏说”、演义,其意义在于为大众日常生活增添娱乐消闲的谈资与话题。而目前的“读史热”恰恰是停留在这一层面上的“历史消费”,或者说,正是以满足大众消费口味为特征的历史通俗解读,那种剑走偏锋式的炒作、戏说充斥其间。

  更为重要的是,当今“读史热”只是历史图书市场的胜利,而非史学本身的胜利。百家讲坛在推动“读史热”的同时,也借助央视无可比拟的营销能力,成功地打造了历史图书的商业品牌,并造就了数以千万计的“粉丝”级读者。讲坛明星签名售书持续火爆,使得人们不得不承认,“历史消费者”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情绪化多于理性化的“追星一族”。而在通俗读物热销的同时,历史原著与真正的历史学术著作却依然乏人问津,稍微严肃一点的历史学术讨论也无人关注。

  从积极意义上讲,当今“读史热”所推崇的表达方式,是历史普及的一种有益尝试,且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中国传统的“经院史学”的窠臼,使得史学变得好看好玩起来,变得更加贴近大众,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样的“读史热”又显然是十分肤浅的,甚至充斥着“史学泡沫”与“文字垃圾”,不仅对“史学布道者”自身发展是一种误导,而且无助于史学的真正复兴。

  笔者非常赞成朱大可先生的意见,史学的繁荣一方面有赖于“讲故事的能力”,一方面要靠“基于史料的深刻理解”,只有将二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历史的阐释才能有效维系下去,也才能更加好看、更加深刻。

  由此可见,风靡全国的“读史热”需要完成一次从市场繁荣重归史学价值的重要转型。而在这样一种转型中,我想,以央视为代表的文化传播平台和活跃在“读史热”中的明星们理应反躬自省,有所作为。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