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新传:搭全球化的末班车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3日02:46 东方早报

  早报特派记者俞懿晗发自芝加哥

  凡事不可以貌取人,对城市亦如是。然而,无论何时造访芝加哥,目力所及的盛景却足以令人对这座城市的活力深信不疑———是的,“美国的心脏”并没有停摆。

  熙熙攘攘的“内环”(theloop,芝加哥中心城区的俗称,因环绕市中心的L形火车环线得名)商业区,高楼穹顶撑起的天际线,随处可见的脚手架和巨型吊车,崭新的公路和街心花园,眼前这一切,令人恍惚以为自己身处远东的上海,而不是一座经历过潮起潮落的旧时代工业之都。

  曾经的大工业时代的繁华,已经连同那些毫无生气的钢铁一起被芝加哥人塞进了历史博物馆。上世纪80年代那段美国工业城市的“黑暗期”,如今也已逐渐为芝加哥人所坦然面对。1990年后的经济繁荣,使得芝加哥储备起足够资金对城市动起新一轮美容手术。密歇根大道中心安置了漂亮的花床,格兰特公园和白金汉喷泉景区获得重建,由著名设计师弗兰克·盖瑞“主刀”的千禧公园更以其4.75亿美元的耗资及超现代的设计锁定了芝加哥作为“国际建筑之都”的地位。

  这座“规划之城”开始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和定位进行重新考量。在戴利市长的铁手塑造下,一切都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唯一得到保存并继承的,是芝加哥人对美国式“伟大精神”的渴求。在这里,谈论“小”绝对是不容原谅的罪过。一切计划和发展蓝图从根本上说都是“大”的———它们抑或如奥海尔国际机场般堪称“世界级”,抑或如密歇根大道般“宏伟壮丽”。

  “芝加哥正在耀眼的生机中迎来复兴。”《经济学人》杂志在2006年的芝加哥特别报道中评价说,“如果这座被誉为‘美国中西部核心’、‘宽厚肩膀’的城市将不可避免地和废铜烂铁一起坠落,那么匹兹堡、克里夫兰、圣路易斯和底特律又该何去何从?”

  不止一位芝加哥商界领袖告诉早报记者,这座城市的幸运在于其经济的多元化。与之相比,完全倚重汽车工业的底特律,其教训更为惨痛。在20年前开始经历汽车制造基地大转移的痛苦后,这座福特、通用、克莱斯勒“三巨头”曾经赖以为生的城市,至今仍在制造业的转型中挣扎。尽管市府的财政状况有所起色,尽管底特律作为全球汽车业中心的地位至今无人能取代,但白天的寂静市区和夜晚空无一人的街道多多少少说明着问题犹存,也给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新兴的制造业城市带来警示。

  由于工业的衰落,美国经济正从原先的工业化向服务业化方向转变。芝加哥、底特律不得不重新定位自己,不断增强市中心商业地带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融入全球经济浪潮的必要性。为此,起点较高的芝加哥、底特律正不遗余力地向海外伸出双臂,将自己塑造成“全球城市”。

  重工业留下的伤疤和毒素仍未消散。被称为全球第二大都市圈的北美大湖区仍然是美国和加拿大最柔软脆弱的心脏。

  不同的是,它正逐渐与世界的脉搏同步。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