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可能4万年前已有人居住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4日11:32 中国日报网站

  中国日报环球在线消息:我国科学家1988年在藏北高原色林错湖东南岸70米高的古湖滨阶地发现的一批石器,最近被证实其年代可能为距今4万~3万年,这为藏族人可能是世界上最早征服高原的人类提供了新的证据。同时,这批石器具有鲜明的欧洲旧石器中期石器的风格,其出现可能与当时欧亚大陆的早期人类迁徙浪潮有关。上述研究论文发表在《科学通报》2007年第13期上(www.SciChina.com)。

  色林错湖位于藏北高原中心地带,海拔4500米。1988年8~9月,上述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袁宝印在参加中国科学院与日本神户大学联合考察队期间,在色林错湖东南岸距今湖岸线约8.5公里的基岩小丘伶侗杂得附近采集到这批石制品。袁宝印向《科学时报》介绍,那次联合考察的目的是调查色林错湖的沉积物,以便了解青藏高原的环境变迁情况,发现这批石器纯属意外。他说:“当时我参与湖滨的地貌和沉积物的调查。我们在公路边停车休息的时候就发现地面上有打制的石器,大家一起找到了20多件。”

  波浪将细沙带回湖里,大的沙砾留在岸上,在湖边形成沙砾堤。随着水面下降,会在不同高度形成多道沙砾堤,水面停留的时间越长,形成的堤越明显,每道堤代表了湖水每次停顿的时间。袁宝印说:“因为是封闭的湖,一定范围内的所有降水最后都汇集到这个湖里,水量越多湖面就越高。今天,色林错湖面海拔4530米,公路边发现石器的这道堤是4600米,两者相差70米,说明湖水面高的时候曾到了这个位置。现在,湖滩上的一道道堤表明湖面是越变越小的。”

  石器一般埋于地下,其新发现往往不是考察者“有心栽花”的结果。“那个地方有一条沟,湖水退下的时候把沙砾堤冲开一道口子,带下去一些沙砾,形成一个半径约50米的冲出锥。”据袁宝印介绍,他1963年大学毕业后考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做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发现者裴文中院士的研究生,学习第四纪哺乳动物和旧石器考古学。虽然后来没有专门研究旧石器,但当他一看到色林错古湖滨阶地的石器是从沙砾堤里冲出来的,就往里面挖,结果在沙砾堤里也找到了几件。   上一页   1  

 [1] [2] [3] [4] [5] [下一页]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