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雪域高原的太阳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6日07:29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在雪域高原甘孜,活跃着一批成都教师,他们告别家人,与严酷的自然环境搏斗,在那里默默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据了解,自2000年以来,我市已先后派出上千名教师到甘孜州对口支教,帮助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最让人感动的是,支教教师们几乎一致认为,支教不仅使自己的生命更加丰富多彩,也让自己的灵魂受到了净化,更加珍惜现在的工作环境。据悉,本月25日,280名成都教师又将奔赴甘孜,而新学期还将有100名甘孜农牧民子女到我市来接受免费高中教育。

  2000年底,省委、省政府为认真贯彻实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措施,制定《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决定在10年内筹措30亿元,开展对口支援,帮助民族地区改善办学条件等。我市承担了对口支援“三州一市”(甘孜、凉山、阿坝、乐山)中条件最为艰苦、情况最为复杂的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任务。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对口支援甘孜州民族地区教育工作,并将此项工作作为我市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成都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支教

  给了我精神上的洗礼

  棕北中学的姜祺是去年的支教志愿者,不久前才告别白玉县回到成都。“回想起我的支教经历,我会自豪地告诉每一个人,我是白玉县中的一员,我曾为学校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绵薄之力。”

  姜祺常常与县中四位校长进行交流,共同分享棕北在办学理念、学校文化、制度管理、教学德育工作、师资培训、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探索与经验,并且针对县中的“课时津贴改革”、“学校文化”、“教育教学成果奖”等工作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还积极促成棕北和县中之间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搭建一个对口学科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为两校在长期合作中共同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支教工作,给了我精神上的一次洗礼,它是一次学习与成长的机遇,是我在阳光下破茧成蝶的旅程。”

  【解读】

  已有1500名教师去支教

  几年来,我市先后有近1500名教师到雪域高原支教,为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奉献着自己的才华。此外,我市还先后派出3321位名师赴甘孜受援县开展讲学活动。据悉,几年来我市已为甘孜州筹集和捐助物资折合人民币5151万元。最近,我市又决定在原援建21个标志性工程的基础上,增建10个标志性工程,并计划在明年底前全部完成。

  一批批被选拔出来的优秀教师去了又来,接力支援着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一批又一批的成都支教教师经受了锻炼,也为四川省教育均衡发展作出了努力。

   难忘

  孩子渴望知识的面庞

  2001年,红牌楼小学的龙艳等12位老师组成的武侯区支援白玉县教育事业的第一支支教队伍,奔向了大山的怀抱。从成都出发,过泸定,经康定,穿炉霍,最后抵达白玉,整整走了三天。有老师不仅流鼻血,还头晕脑胀。“路这么烂,也不晓得那里有好艰苦!”

  寒冷的气候,听不明白的语言,陌生的水土和半生不熟的饭菜……白玉生活对每位支教队员都是一种挑战。龙艳至今无法忘记第一次走进白玉希望小学教室的情形:离教室门口还有几步路,热烈的掌声已经传来,“从灿烂的阳光里一下子走进昏暗的教室,一时我什么也看不见,半天才敢出口大气。”这也是教室吗?课桌是内地很少用的长条桌,因为缺凳子,一根两人坐的长板凳上有的挤了三四个孩子;教室里光线很暗,却没有开灯,原来是为了省下每度3毛多的电费。就这样学校还欠着县供电局2千多元的电费……

  高原的太阳透过脏兮兮的早已失去透明度的窗户玻璃顽强地射进教室,落在课桌和靠窗孩子的头上,刹那间龙艳看到了一张张虽然不干净却极有生气的脸,看到了孩子们内心深处埋藏的对知识的渴望。

  【解读】

  出台政策让支教教师更安心

  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为了充分调动支教教师的积极性,我市在对支教教师选派条件提出要求的同时,对支教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职称职务晋升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保证了他们能在甘孜州全身心地投入到当地教育事业中。

  我市每年都会派出由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学校骨干教师组成的名师讲学团赴甘孜州讲学。讲学团根据甘孜州的教育教学情况,把我市教育教学中的经验和对教师学生的心理辅导与甘孜州的教师进行广泛的交流、探讨。

  奉献

  孩子的渴望是动力

  刚到甘孜学校的那个周末,磨子桥小学去支教的刘老师正好赶上家访。老师们分成若干组,先利用星期五下午的时间跑完家在白玉县城的学生家庭,然后在本该休息的星期六骑摩托跑上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走访住在乡下的学生家庭。这样一次全校性的家访,教师能得到的和学校能提供的仅仅是8个人平分100元的补助。

  “这就是我们山区教师身上的纯朴,这就是我们城里一直在提倡、却越难有人做到的奉献,对我的同事们产生了由衷的敬意。”

  连续两年,都江堰的“80后”老师张志都支教雅江县,足迹也踏遍了全县各个乡镇。一次,张志到最远的尚未通电的八依绒乡监考,张志看到每个学生都带了一个小小的火炉,以为是高原御寒所用,但到中午的时候才发现学生们一个个从小火炉里取出土豆充饥,这就是他们的午餐。

  一下子,张志的眼睛湿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除了财富,他们什么也不缺:一样的聪明活泼,一样的好学勤奋。孩子的渴望是动力,教师的执着是鼓励。

   解读

  对口支援开展手拉手活动

  我市19个区(市)县及高新区所属学校和市属学校分别与甘孜州18个县及所属的445所学校建立了对口支援关系,积极开展“一对一”或“多对一”资助活动,开展两地学生的“手拉手、结对子”互访活动,切实为甘孜州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2001年、2002年,我市开展“4+1”手拉手活动,组织城里的学生结对帮助藏族儿童,还邀请了部分藏族学生到成都参观学习。几年来,我市共组织1200余名中小学生赴甘孜州开展了“手拉手,结对子”活动,甘孜州也组织了13974名学生来我市开展此项活动,此类活动既帮助了贫困的藏族儿童,又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对汉藏学生都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

  本报记者 钟文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07电子产品竟争力分析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