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不能因两元钱影响公信力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8日07:40 中国青年报
朱四倍 据报道:8月2日,郑州暴雨如注,市区成泽国。然而,大部分市民却没有接到暴雨预警信息。这场暴雨导致至少2人死亡,6人受伤,市区1小时内损失上百万。据了解,河南省灾害预警短信被省气象局下属的河南华云公司垄断,该公司规定,谁交信息费就先给谁发送气象预警信息。 对此,有市民认为,利用技术借口,“优先”发送重要的预警信息,实质上就是把预警信息作为一种商品,通过收费订制业务出售,不交钱的人很难享受免费预警信息服务。笔者以为,这种批评打中了要害。 现实生活中,一些政府部门把公共信息当作牟利的筹码,并不少见。如以前的高考考生有偿查分收费服务、114查号台被指控垄断开锁热线服务等,这些都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反感。 利用技术借口优先发送预警信息,是一种寻租行为。从预警信息作为公共资源的特征来看,笔者以为,用来营利的公共信息已经丧失了公共属性,成为谋取私利的工具。它带来的是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公共福利的损失,影响了公民个体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 我们知道,政府管理的目的,是使用少量的资金预防,而不是花大量的资金治疗。应急信息是影响突发性事件防治成效的关键性因素,如果应急信息不充分、不真实,那么,政府选择的行动方案将无从谈起,就会浪费许多资源和时间。同时,应急信息的充分和真实,也是公众实现知情权、进行自我救助的基础。大凡应急信息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都有规范的应急信息通报制度,并严格规定隐瞒、截留、删改、夸大、臆测、缓报、谎报人员的法律责任。因此,有关部门因区区的“两元钱”而利用公共信息牟利,不仅是对公众利益的漠视,也是对政府公信力的亵渎,是一种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 更何况,公众若无法从官方渠道获知权威信息,只会轻信小道消息,道听途说,以讹传讹,导致公众在突发公共危机中不知所以、不知所从,甚至人人自危,引起社会的极度恐慌。在此情况下,政府由于失去民众的信任,使得社会管理工作更加难以开展。 公共危机对我国的经济社会秩序的冲击是巨大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郑功成所作的统计显示:2003年我国因公共危机造成的损失总计65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损失全国GDP的6%;2004年自然灾害、安全事故、社会安全事件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550亿元,相当于全国GDP的3%;2005年截至9月20日,公共事故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630亿元。这些数字,还不能完全揭示公共危机对我国民众的精神生活和政府公信力的影响。 可见,政府在危机处理过程中曾付出昂贵的学费,此次因“两元钱”导致政府公信力受损的事件,表明我们还在继续交学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