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宪华:山区人民的好教师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8日07:40 中国青年报
新华社记者 马扬 “能一辈子当一名人民教师是我的梦想,上学是山区孩子们的梦想,我想用自己的梦想点燃孩子们的梦想。”吉林省珲春市英安镇双新果树新村小学教师马宪华的话很朴实,但比话语更朴实的是她的行动。 1996年,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林管局决定将几座荒山建成万亩果园,从全国各地召集了60多户下岗职工和农民从事果树承包。很多人拖家带口来到这里才发现,距离最近的小学也有十几里远的山路,孩子们上学变成了难题。马宪华就是这个时候到只有13名学生的果树新村小学任教的。 第一天上班,要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让她犯了难:一路上要爬两座山、过5条河不说,还有密密麻麻的乱坟岗和十几里的羊肠小路。然而,当她走进低矮的教室,看到穿着洗得干干净净的衣服、以热切渴望的眼神迎接自己的学生们时,马宪华的心被触动了。她说:“同学们,只要你们想上学,我就一定不离开你们!” 山区的冬天常常朔风怒号、大雪封山。看不清路,马宪华就估摸着走,能骑自行车的地方,她就骑着走;雪厚的地方骑不了,就推着自行车走;积雪太厚的地方,推不动了,就扛着自行车走;扛不动了,就把自行车埋在积雪里,下班回来再扒出来。记不清多少回摔倒在雪地里,摔疼了,她就趴在雪地上哭一会儿,哭完了,还得继续赶路。一次,她在上班过河时被河水连车带人冲走很远,幸亏几个赶车人把她救了上来。那些人教训她:“这天气过河,不要命了!”她没说什么,而是穿着一身湿漉漉的衣裳准时赶到了学校,坚持给孩子们上完了一天课。 果树新村是个贫困村,学校里的任何困难,马宪华都得自己想办法克服。教室是一户果农家的四处裂缝、不到10平方米的土坯仓房,窗户无法正常透光,马宪华就自费拉起电线,让孩子们在阴天时也能上课。夏天房子漏雨,她让孩子们挪到干爽处,自己边接雨水边讲课;冬天没有煤,她年年跟果农借煤给学生生炉子;学校没有办学经费,她就自己做教具,做不了就到20多里外的市小学借。长期劳累使她患上了多种疾病,她却一直咬牙挺着,在胃病复发、呕吐不止的情况下也没有耽误过一堂课。 虽然学校条件极其简陋,但马宪华对教学一点不含糊,除英语外,正规小学中有的课程她全开了。孩子年龄大小不一、学习进度不一,她就利用中午和傍晚时间,天天给学生补课。“马老师跟孩子的感情深哪,图的就是山区孩子能有书念!刚上学那会儿,孩子别说识字了,连起码的待人接物的规矩都不懂。马老师就手把手地教他,像对自己孩子一样。现在你看看,孩子变得可懂事了,‘马老师’3个字也天天挂在他们的嘴边。”果农李桂芬一提起马老师就感慨不已。 每个学期末,马宪华都到珲春市第一小学取来经教导处密封的考卷,考试时由村委会主任现场开封、监考。马宪华要以市一小的标准来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每次考试,同学们的成绩平均都在90分以上,跳级插班生的成绩也在80分以上,这让马宪华感到欣慰,果农们更是欣喜不已。 11年来,马宪华陆陆续续将4批60多名学生以优异的成绩送出了果树新村小学的校门,送进了上一级学校的大门,她也先后被吉林省委、省政府授予“山区人民好教师”的光荣称号,被评为全国师德标兵、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中小学青年十杰教师,并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先进女职工”称号。 如今,果树新村小学的面貌焕然一新:新建了100平方米的教室,操场平整并铺上了黄沙,四周还围上了栅栏,栽上了小树。马宪华说:“荣誉多了,也有了点名气,可我仍然是从前的我。我绝不会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只要这果树小学存在,我就将无怨无悔地在这里坚守,一心一意地教好那些学生。” 2006年,果树新村小学转来了一名外地学生,学习基础特别差,也没有良好文明的行为习惯。马宪华一方面利用每天放学后的时间加强对他的个别辅导,使他的学习尽快提高上来,另一方面耐心细致地对他进行正面引导,矫正了他的不良习惯。村里有一个智力比较差的孩子,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家长却不打算让他上学,马宪华得知情况后,就几次上门耐心地做家长工作,终于说服了家长把孩子送到了学校。这名学生的家长农活忙没时间接送他,马宪华就每天上下班带着他,还教育班里的学生不要欺负他。马宪华说:“看着孩子一天比一天有进步,我感到自己的人生是那么有意义!” 当选十七大代表后,马宪华表示:“这是我一生的光荣,我要加倍努力地工作,让每个孩子健康愉快地完成学业,这样才无愧于这崇高的荣誉。” 新华社长春8月17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