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意识重要 严厉监管更重要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9日02:25 新京报

  ■ 社论

  从33家到80家,再到目前的90家,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出现在了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搜集整理的环保“黑名单”上,这其中包括著名的百事、通用、3M等世界500强企业。(8月18日人民网)

  据称,这些绝大多数来自日本、美国和欧洲诸国的跨国企业,有的甚至已成为当地的污染大户。比如,由丹麦嘉士伯啤酒有限公司参与投资的甘肃天水奔马啤酒有限公司,在建设初期未执行“三同时”制度,未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工业废水直接外排长达10年。然而这一切,只是跨国公司在中国污染现状的冰山一角。

  为什么国内小企业总在污染环境,堂而皇之的理由是,这些企业刚建立,没有防治污染的经验,抑或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等。显然,对这些跨国公司来说,并不存在这种瓶颈。大部分上了环保“黑名单”的跨国公司,在环保方面拥有良好的口碑,保护环境甚至成为它们的竞争优势之一。然而,为什么它们在中国落地后,不但没有遵守环境承诺,而且很快就“入乡随俗”,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环保标准都达不到,成了“污染大户”呢?

  无疑,跨国公司到中国来投资,看中的就是宽松的环境政策、低廉的环境成本。谈到跨国公司到中国排污,相信很多人想到“破窗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没有得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本地无序的感觉。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不断地滋生、蔓延。

  这个理论被广泛用到了社会管理中,它给人们的启示是,为了保持良好秩序,管理者必须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碎的窗户玻璃”,因为它会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对破坏者的召唤。从这个角度说,跨国企业进入中国排污,就有“破窗理论”的效应在起作用。

  是环保意识出了问题吗?有人可能会抱怨,国人环保意识差。的确,由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发布的《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6)》显示,公众的环保意识总体得分为57.05分,环保行为得分为55.17分,环保满意度得分为60.20分。也就是说,中国公众的环保意识、环保行为都不及格,而环保满意度也只是刚过及格线。

  然而,这并非问题的关键。相比之下,发达国家公民的环保意识,整体上要比中国公民要高。但是,再好的环保意识也没有能够阻止他们将垃圾当成贸易,运到那些环保法律不健全、垃圾处理费用相对低廉的国家或地区去。

  据英国媒体披露,2005年英国运往中国的垃圾数量达到了惊人的190万吨。当英国的“垃圾舰队”大举“入侵中国”时,中国每年还将价值高达160亿英镑的货物运往英国。面临种种质询,英国环境大臣甚至暗示,那些货船到英国后,如果不捎带一船垃圾回中国,那简直是“资源浪费”。为什么跨国公司甚至包括英国环保大臣这样的“环保旗帜”,都表现出“精神分裂症”的倾向呢?这个问题,显然值得深思。

  去年12月,由国家环保总局专家撰写的《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影响———国际法分析》显示,中国从来没有把本国的危险废物转移至他国,相反,一直却是危险废物转移的受害者。仅电子垃圾,平均每小时全球就有4000吨产生。这些数量惊人的电子垃圾有80%出口亚洲,这其中又有90%进入中国。

  “中国不是垃圾场”,有这点觉悟其实并不难。回顾我们的环保现实,因此而需要明白一个朴素的道理:如果没有制度上对内资与外资的严厉监管,如果意识不能上升到制度层面,再好的环保意识也靠不住。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