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法遭遇“通货膨胀”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9日02:26 新京报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自然科学新成就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更使生物学的研究逐步深入到分子结构与功能水平。DNA技术使动物分类法发生了巨大变化。鸟类的分类,是受DNA技术影响最大的部分。

  鸟类科学的形态分类学的研究始于18世纪中期。林奈利用双名法对大量的新种进行分类命名,奠定了鸟类分类的基本体系。此后,形态分类学经历了林奈时期、达尔文时期、赫胥黎时期,致使物种的概念经历了模式种、生物种到演化种的过程。

  为适应飞翔生活,鸟类的身体较为特化,如身体呈流线型,体表被羽毛等。特化固然对鸟类带来了好处,却在分类上带来不便。许多有亲缘关系的鸟,体态差别巨大,而一些毫不相干的鸟,却如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鸟类分类最早时期对新种的鉴定,由于否认个体水平的变异,不承认种下分化,仅凭与模式标本的比较分析,稍有差异就被认定为新种,由此导致将大量的区域性变异形成的亚种误定为新种。

  20世纪70年代,DNA杂交技术已发展成熟。大规模应用此技术于鸟类的系统分类研究中,主要是美国耶鲁大学西布利实验室的工作。西布利自1974年至1986年,一直从事此项研究,共产生了26554个鸟类DNA杂交分子,包括代表所有现生鸟类各目、科的1700多个代表种鸟类。在大量的研究结果基础之上,提出了新的鸟类分类系统。所以,目前鸟类的分类系统存在两套:传统分类与DNA分类。随着DNA技术的不断发展,类似的情况在分类学中出现得越来越多。

  方盛国指出尽管现在分类法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但林奈分类法中以形态学特征为主还是个主流。目前基因的、分子水平的技术考量指标加入了分类行列,只会使得分类越来越趋于细化。

  分类细化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分类学通货膨胀”。这个观点由伦敦帝国学院的梅斯(Georgina Mace)提出。随着研究深入,不少亚种被定为新物种。但是从长远看,“通胀”也必然带来物种的贬值。假如用最小的区别就能定义一个物种,那么物种的概念就会失去意义。

  此外研究人员的个人习惯也正影响分类学的发展,由于一些研究者喜欢区分品种,而另一些则不喜欢,很多物种的分类数量发展失衡。由于物种数量膨胀太快,我们现在甚至很难判断,在一定范围内,物种灭绝是加速了,还是变缓了。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