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城市时代”何时开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9日07:20 中国青年报

  童慧馨

  好大、贪大、求大、做大、夸大,已经成为今日中国城市发展决策的“共识与通病”,全国各地几乎同时出现“大上海”、“大武汉”、“大北京”、“大重庆”、“大广州”的提法或口号,地方城市报的头版头条常常是“城市范围扩张”一类的新闻。然而,是否城市数量增长越快越好?城市规模越大越好?

  在工业时代至后工业时代,西方经济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城市的规模体现出一个国家发展和发达的水平。在这种理论的推动下,纽约、巴黎、伦敦、东京等特大城市像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并闻名于世。“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正是在崇拜西方城市文明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复制甚至变本加厉地复制那些所谓现代的西方“大城市文明”。

  在国内,近年一些地方实现“城市化”的第一步措施就是扩大“城市数量”,具体途径为大范围增加县级市与地级市,本来是县城或专区(地区)所在地的集镇一跃而为市。城市的规模被人为地急剧扩大,最明显的表现是:涌入城市的农村人口呈爆炸式增长,由此造成的住房、环境、交通等压力越来越大——空气变得越来越混浊,往返于大街小巷的有轨电车悄悄地消失了,自行车被逼到街角,人行道被临时停车挤压得狭窄扭曲,往日洒满阳光的小院也被淹没在邻近高层建筑的阴影中……

  事实上,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就开始反思“大城市文明”所带来的“城市危机”。针对城市“大”所带来的系列“大问题”,发达国家依据霍华德“花园城市”及卫星城的理论,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在大城市周边地区建立“卫星城”,以法国、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走在最前面,从“卧城”、“科学城”、“大学城”、“创意产业城”到各类新城,卓有成效地分解了大城市居住及就业等方面的压力。

  欧洲的成功经验表明,多建设一些“小城市”的好处很多。其一,流动人口的问题几乎不存在。城市小了之后,不会成为一个明确的人员迁入目标。更为重要的是若城市的主导产业是高新技术,那就不会提供劳动密集型的工作岗位,仅仅需要一些高端的人才,这就不涉及流动人口的问题。其二,生活环境更优美,空气更清新,绿地可以达到50%,或者是更多,因为土地本身非常便宜。其三,大多数人都能买得起房子。而且,小城市生活的不便利也比想象中要少。大型超市,已将连锁店开设在附近;也可以在周末搭车到中心城市购物,便利的高速公路使人们在当天就可以返回。

  有一本小书《小的是美好的》,书中大声疾呼:人类需要重新回到“小的天平”,重新衡量“大城市”与“特大城市”带给我们城市生活的质量!那么,中国的“小城市时代”何时开始?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