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韩剧十年,风光不再?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9日10:12 南方日报
本版撰文 记者 陈祥蕉 实习生 申 凡 ■核心提示 1997年,央视播出长篇韩国家庭喜剧《爱情是什么》;同年,凤凰卫视播出《星梦奇缘》、《天桥风云》等韩国偶像剧。从1997年到2007年,韩剧走进我们的视线,整整十年。在类型众多的韩剧中,不少观众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那款。韩剧被普遍认为是一个成人童话,今天,童话仍在继续。 不过,在《大长今》红遍全国之后,近两年一直没有出现像这样家喻户晓、老少咸宜的韩剧。对于韩剧简单雷同、过多过滥的评论并没减少,时有国内影视大腕将韩剧视为洪水猛兽大加抨击,韩剧的播出也被挤出黄金时段。今年暑期档各电视台引进的电视剧中,日剧、美剧甚至台剧都比韩剧抢眼,分流了不少观众,“韩剧十年、风光不再”,韩剧已成“强弩之末”的论调越来越盛。但在争议的同时,人们不可避免地开始回忆和纪念:这十年,韩剧是如何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从《爱情是什么》看“韩剧是什么” “呜拉拉、呜拉拉……”这首《大长今》主题曲《希望》大街小巷的轰炸式播放和传唱,是中国“全民韩剧”的典型症状。正是从这一部电视剧开始,几乎各种年龄、各个阶层的人们开始沉迷于韩剧。然而,韩剧进入中国其实早得多。 拍摄于1991年的电视剧《爱情是什么》于1997年引进,被认为是中国韩潮之源头。它是韩国导演普哲的代表作,韩剧在中国市场的火爆就是从这部剧集开始的。据当时的观众回忆:一开始只在每个星期日上午播出2集,观众反响不大,但后来收视率开始激增,观众反响强烈,纷纷要求央视重新播出。央视只得安排在双休日的上午连续播放数集,才能满足观众的要求。有一条评论颇具代表性:上世纪90年代,韩国就借鉴了日本青春偶像剧的成功范例,在偶像剧上大做文章。 此后,中央电视台及各地方电视台相继推出了《星梦情缘》、《天桥风云》、《夏娃的诱惑》、《蓝色生死恋》、《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和《明成皇后》等大批韩国电视剧,取得了深夜11点以后10%的收视份额,超过很多黄金时段的电视剧。在央视国际网站上,有一份“我最喜欢的海外电视剧”的调查,《人鱼小姐》以71%的绝对优势压倒了包括《兄弟连》这样的大片,第二名《明成皇后》依然是韩剧,有28%的观众支持它,其他国家的电视剧只占很可怜的1%的份额。 《大长今》!《大长今》…… 韩剧迷几乎都知道,韩剧将电影理论中类型片的概念发展到了极致,家庭伦理剧、青春偶像剧和古装历史剧是他们传统的三大类型片。每种类型的韩剧都有他们固定的戏剧元素,长期吸引着一批固定的受众。然而,还是有一个例外——《大长今》融合了这三种类型,也几乎将所有观众群一网打尽。 从表面上看,《大长今》似乎在中国一夜走红。但实际上,这次《大长今》刮起的是亚洲旋风,这在韩国电视剧史上还是第一次。自2003年在韩国播放以来,它的收视率一直保持在50%左右,获得2004年度收视之冠,播放达七个月之久,直接收益100亿韩元。据报道,《大长今》播完后相当一段时间电视观众急剧减少,有人称这种现象为“大长今后遗症”,因为《大长今》之后没有可以和它媲美的电视剧出现,所以造成了收视率严重滑坡。2004年,日本NHK卫星电视台开始播放《大长今》,前半部分的收视率就已经达到了《冬季恋歌》的二点五倍,打破了韩剧在日本的收视纪录。 中国的“长今迷”深情地分析了热爱它的原因:从山珍海味的视网罗列中,察觉唇齿内溢的韩食淡香;从望闻问切的药诊针灸中,号出五脏六腑的异动阴阳;从蓝绿白红的高丽古装中,过往出暗战四起的宫闱惊变;从微笑眼泪的真情流露中,尝到人生起落的变化无常…… 《大长今》的成功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播放后,投资方MBC电台就把拍摄基地对外开放,命名为“大长今主题公园”供游人参观。观众可亲临实景,扮演当中的角色“过戏瘾”。公园内还包括有御膳房、大殿、狱舍、司饔院、退膳间、内医院、义禁府等建筑。据官方统计,2005年4月,在《大长今》热潮下,到韩国旅游的香港人较去年同期增两成。即使未能亲到韩国,在香港街头,很多韩国食品店大张旗鼓推出“长今餐”、服装店售卖该剧中不同角色的服装、洋娃娃等各种玩意儿。《大长今》不但成为观众茶余饭后的娱乐和讨论话题,更令学习韩文化的风气蔓延至大学里,选修韩语的人数直线上升。有人笑称,一部《大长今》的全球播出,等于是韩国形象的一次世界巡演。 故事简单、情节复杂,情感单一、情绪复杂 为什么有那么多韩剧迷?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对此,学界不屑于去研究,而观众却乐于提供答案。许多人认为,韩剧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做梦的空间和对象。 一位看了十年韩剧的资深剧迷表示:因为韩剧里的“衣食住行”太符合她所追求的梦想。“在《星梦奇缘》里,崔真实是一个时装设计师,她是我对韩剧服装认识的一个起点,之后在看韩剧的同时也是在看时装SHOW了。张东健在《天桥风云》里演的小政哥,出狱后去找工作时所穿的那套西装和休闲凉鞋,到现在也极具流行指数。……也许很多人在看了《大长今》之后就会爱上韩国料理,韩式的料理的酱料可真多,那一坛一坛的装满各式酱料的坛子仿佛已包涵了人间所有的美味……在城市住惯商品房的我,怎么会对那些带花园的韩式洋房不爱呢?《一个百万富翁的初恋》里,玄彬就是开一台敞篷法拉利飙车出场……”她最后表示:“不要说我物质主义,在现实生活中,平凡如我的小女子只能在韩剧里享受如此丰盛的物质大餐。” 韩剧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喜剧技巧的运用。基本上在大部分的韩国电视剧中,充满着喜剧场景和喜剧人物。喜剧对于韩剧的贡献在于,使煽情变得合理和更加痛彻心扉。一位剧评人打了个比喻:“就好像悲剧是地上的一个坑,走着走着掉了下去,人是会被摔哭的,因为有一个戏剧落差在那里等着观众。喜剧技巧的运用则是先让你飞上云端,然后再掉进这个坑里,人不仅会被摔哭,甚至会被摔昏过去。所以要让观众哭得伤心,一定要先让他笑得开心。这样戏剧落差才能被拉大,从而获得的戏剧快感才能倍增。但是国内的电视剧很少会刻意地去运用喜剧技巧,加上中国的喜剧技巧多受传统相声的影响,在对白上下的功夫远远超过了在喜剧场景上的创作。韩国编剧从好莱坞那里继承和发展了喜剧技巧。” 一位资深编剧徐萌将韩剧的成功总结为——故事简单、情节复杂,情感单一、情绪复杂,其中的核心是“情”。“其实韩剧还原成剧本,从编剧角度来讲,是非常平淡的,但它的不凡之处就是‘情’。这些简单的元素用‘情’字串起来之后,就立刻有了生命。中国的电视剧往往更重视故事的复杂性,却忽视了人类最简单情感的表达和开掘。” “戏里竟说针灸是韩国人发明的?” 正当韩剧风头强劲之时,成龙、张国立、唐国强、刘威等影视大腕曾站出来大泼冷水,呼吁支持国产电视剧。张国立就说,我碰巧看过一集《大长今》,戏里竟说针灸是韩国人发明的,剧情有这么大的漏洞,媒体怎么还一片赞扬声?我拜托媒体记者们,多宣传一下我们自己的文化。我们只是想做自己的事情,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太瞧不起自己。唐国强和刘威也表示,现在国产剧的精品力作这么多,我不明白为什么一提电视剧就只能想到《大长今》?” 确实,韩剧中的一些制作方面的缺陷和历史剧的史料失实问题一直受到质疑。 不少韩剧迷也承认,韩剧的剧情比较模式化。有的观众甚至为其偶像剧总结了几大类型。 一、开始女一号对男一号有坚定不移的爱情,男一号的心却在女二号的身上,女二号对男一号的爱置之不理。男二号却对女一号欣赏呵护……代表作品有《浪漫满屋》、《豪杰春香》、《宫》、《mygirl》等。 二、女一号和男一号有美丽的童年经历,两小无猜却因为特定的原因分隔两地,长大以后再相遇……代表作品有《蓝色生死恋》、《冬季恋歌》、《天国的阶梯》、《尚道,上学去》、《精彩的一天》等。 三、女一号是落难的公主,从小没有家庭温暖,或者从小就是很穷困的人,或者寄人篱下过着忧郁的生活,而自己本来就是有钱人家的公主,落难到了凡间,后来真相澄清,找回属于自己的位置。代表作品有《玻璃鞋》、《嫂子19岁》、《再次微笑》等。 四、原本没有爱情的女一号和男一号,因为父母之命或者其他元素的逼迫,住一个家里,由于经常摩擦而产生了爱情火花,代表作品《宫》、《新娘18岁》、《葡萄园之恋》、《阁楼男女》、《豪杰春香》、《小小新娘》等。 其中,男一号和男二号,通常是很优秀的人。女二号通常较女一号有容貌、有身材、有学历,或者有钱有势,是常人看来再完美不过的条件,为了得到男一号的心有时候失去理智,有心计地安排甚至不择手段。而女一号性格很善良、开朗,对生活充满了乐观和积极的态度。此外,以往的韩剧中往往有悲情戏,而且人物大多患病。奇怪的是,人物的病也基本上雷同,不外乎两种:一是白血病或其他能致死的癌症,第二就是由车祸引起的失去记忆症或者产生后遗症。 曾在韩国热播的历史剧《朱蒙》,因为里面有一些扭曲中韩历史的内容,受到中国观众的猛烈抨击,无缘国内荧屏。有精通历史的网友喜欢找出其中的种种细节错误:汉朝玄菟太守的仪制太高,用侍女双屏扇,通天冠。派头比上诸侯了,作为郡守流官,有这个胆子吗?虽说不违制,但一个边防小郡的太守应该不敢这样。毕竟周围同级别、高级别的官员太多。其次,扶余国上下完全用的中华经典礼制,国王朝服用的红色,和明朝封朝鲜诸侯郡王服色一样,上朝时冠用的中国天子祭祀时的朝天冠。历史上记载扶余是东北蛮族部落,文化发展水平有限,而且是对汉有敌意的国家(部落),就更别说对周礼汉礼学习得如此到位了!当然,更多观众认为,看到一部韩剧这样歪曲和诬蔑我大汉王朝,把汉朝描绘得如此暴虐和残忍是不可容忍的。 ■专家访谈 王瀚东:拿韩剧说事是一种炒作 它告诉我们,电视剧并不一定要做大题材 记者:韩剧真正被中国观众所熟知是1997年,你能不能回顾一下当时中国电视剧的生态?这和韩剧的走红有没有关系? 王瀚东:韩剧进入中国的时候,我们本土的电视剧制作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准。这和原来80年代初期其他的引进剧(包括墨西哥、美国、日本的电视剧)进入中国时的那种状态,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从1994、1995年起,中国开始发展有线电视,到1997年已经进入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频道数量大大增加之后,就需要很多内容来填充节目时间。所以韩剧在中国的流行是一个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记者:在这些因素中,韩剧的叙事模式和市场营销手段是业界和学界讨论的重点,你认为韩剧在这两方面有哪些比较独特的地方。 王瀚东:从影视制作的一般规律来看,韩剧的叙事模式、拍摄手法和画面构图都是比较规范的,中规中矩、做得也比较精致。但是并没有太多的创意,可能日本电视剧在这方面更强一些。我觉得韩剧最值得我们借鉴的一点就是,它把很多平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甚至是家庭琐事带入了电视剧中,而且获得了不错的收视率。这对中国的电视制作者是一个很大的提醒。它告诉我们做电视剧并不是一定要做大题材。 韩剧相对而言比较便宜,而且韩国人在中国市场的营销手段做得比其他国家要灵活得多。据我所知,他们的推销攻势不仅停留在省级电视台,还渗透到了很多地市级的城市频道中去了。 韩剧风靡一时,说明电视剧产品不够丰富 记者:有一个观点是,而中国流行文化的原创力不足,所以导致较早接受西方文化的韩国流行文化乘虚而入。 王瀚东:文化之间是没有可比性的,不存在什么优势文化和劣势文化之分。 中国流行文化的原创力是不足,不光是流行文化,中国的各种文化都存在缺乏创造力的问题。但是,原创力不足与外族文化乘虚而入之间其实构不成一个逻辑上的关联。所以我更倾向于这样一种认识:无论是韩国的电视剧还是其他国家的电视剧,它们能够在中国大肆的流行正好反映出我们在寻求这样一种创造力。我们应该以更积极的态度看待这个问题。 拿韩剧说事,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市场炒作 记者:你认为韩剧对于中国人的文化观念、生活习惯起到一些什么影响?作为一位从事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的学者,你最关注的是哪个方面? 王瀚东:年轻人受韩剧的影响是最大的。现在每走进一个商场,二楼的女性服装专柜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卖儿童服装的。“哈韩”服饰、韩国饮食在中国的流行,跟韩剧的传播都有一定的关系。 对于我们文化研究者来说,我更关注的是一个国家特定的受众群体在接受韩剧的同时,对他们自身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会产生哪些影响,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文化研究课题。比如说家庭伦理的问题,韩剧有大量的家庭伦理题材,青少年学生是韩剧受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人在我们一般的认识中,恰恰是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非常淡薄的一代人,那么韩剧究竟是怎样影响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的?这就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实际上,我不是特别地赞同我们现在所谓“韩流”、“日潮”的说法,因为这些词汇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与市场的运作是脱不了瓜葛的。我们仔细回忆一下就会发现,其实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视剧在各个发展阶段都曾经引入过境外电视剧,包括美国、拉美、日本等等。其中有一些电视剧在当时的影响力要远远超过现在的韩剧。所以有时候我们把韩剧专门拿出来说事儿,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市场炒作。 国内电视剧,往往一部作品纳入所有问题 记者:在韩剧被热炒的同时,不少人还是清醒地看到韩剧桥段老套、情节千篇一律、价值取向简单化。但是也有人认为,这些缺点可能也正是它的优点。 王瀚东:国产电视剧的创作,在题材和类型上都受到局限。我们的电视剧制作者把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具有革命意识形态的主旋律电视剧上,另外一个大的方面就是那些历史题材的所谓宫廷戏。在当代题材中更多地关注于反贪问题、家庭情感等方面。我们的编剧和导演往往又很喜欢把各个方面的问题都包融进一种题材里面。现在,我们并不是说在创作上用不同题材的电视剧,来形成一个百花齐放的局面,而是希望在任何一部电视剧中都可以纳入所有的问题。比如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往往也要上演领袖人物的私生活,而家庭情感题材的电视剧也要把社会道德问题包融进去。相比之下我认为韩剧表现得更为单纯一些,把类型片的概念发展到了极致。无论是韩国的家庭伦理剧、青春偶像剧还是古装历史剧,他们并没有把有限的情节进行无限地拓展,而是让人物角色和戏剧冲突固守在一个非常有限的场景当中。这样就容易在同类型的片子中做到最好。 但是我们所看到的韩国电视剧和电影是否能反映韩国国内整个影视剧制作的全貌?我所看过的很多韩国电影就和我们引入的韩剧的风格是完全不一样的。像《太极旗高高飘扬》、《漂流欲室》、《画魂》跟我们以往看到的类型片是完全不同的。 记者:2005年的《大长今》的热播使韩剧在中国的传播达到顶峰,但是近一两年来,韩剧在中国市场受到了美剧、日剧甚至台湾偶像剧的冲击,你认为韩剧在中国的风靡是否风光不再? 王瀚东:韩剧本身也在不断变化中。现在青春偶像剧的市场比较大,从商业运作的角度来考虑,他们可能会继续走这条路。也许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市场发生了变化,可能就会改变韩剧的发展路径。另一方面,韩剧的制作理念也会对中国的电视剧产生影响,可能中国的电视剧制作者会学习韩剧的一些做法,把韩国的偶像剧变成中国本土制造的偶像剧。这样一来,市场就会出现分化。作为我个人而言,我当然宁愿看国产剧。 (王瀚东,武汉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图: 《大长今》剧照。 《冬季恋歌》。 《天国的阶梯》。 《我叫金三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