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怀念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9日10:12 南方日报

  □洛 辛

  在罗映球老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的日子里,由广东美术馆策划和主办的“雕刻时光——罗映球的版画艺术”展终于和广大观众见面了,作为他的弟子、学生和后辈的我感到份外高兴和欣慰。罗老是中国新兴版画运动老一辈的版画家,从上个世纪30年代中叶起,就开始木刻实践,直到2006年初九十有二的高龄临终前才放下刻刀,整个版画艺术活动长达70年。他从事木刻时持续之久、岁数之高、作品数量之多,在我国新兴版画史上极为罕见,堪称之最。

  一

  斯人已逝,音容犹存。当我翻阅罗老美术作品选集时,一幅罗老的生活照映入我的眼帘,他口叼一根烟,眼架一副老花镜,身着一件汗衫且挽起袖口至肩,平矮的台面放着一套刻刀,而罗老正聚精会神地用有力的双手伏案雕刻作品,那种以逆光侧影的手法抓拍的镜头十分生动、准确真实地记录了他那“雕刻时光”、俯首为牛的朴素人生。它不时勾起我对青少年时代的回想,往事历历在目。我的青少年时代是在他的身边度过的,又是他的堂侄儿,他的孩子尚年幼,我便成了他当然的“艺徒”。一有机会他就抓住我给他打磨木板或帮忙拓印木刻,正因为有这样的机缘,我才受到他的教诲、熏陶,耳濡目染,从而把我引上了学习美术的道路。他是我的启蒙老师,又是长辈。

  记得上世纪50年代初期,人民刚翻身解放,土改分田,生产热情分外高涨,映球先生的创作激情也被燃烧起来。然而那时国家正处于经济恢复时期,百废待兴,物质十分匮乏,要想找点木刻用材实在不易。他到处奔走寻找可用板料,在未果之下竟然将屋背自家林子里的一棵长了多年已成材的梨木树背着母亲将它砍伐下来,然后让木工师傅把它锯成板条,待晾干后去除边角,三块两块地嵌接起来,再用刨子刨平、打磨,便成了理想的木刻板了,这样竟然一下子有了几十块可用的木刻板材。为了这事,他“斗”字不识的母亲曾骂他为“败家仔”,好长时间都不答理他,可他全不理会。有了这批板材,他便没日没夜地刻起木刻画来,课余刻,饭前饭后刻。夏天晚上农村闷热蚊虫多,他一把葵扇放在身旁,常常在汗流浃背的情况下一条毛巾搭在肩膊,仅在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下照样刻至深夜。一个烟斗,一只长满茶碱的小茶壶便是他作画时提神醒脑的“刺激剂”,几十年如此,相伴相随。

  映球先生生活了近一个世纪,阅历丰富,人生坎坷。他有过艰辛的童年,也曾当过时尚青年,更经历了解放后各种政治运动,受过“文革”浩劫的磨难和迫害。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版画的热爱,直至年逾90高龄,仍握刀向木。人称他为“孺子牛”,他亦以此自勉。他童年放过牛,又长期生活在粤东北的农村,对牛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怀。而他生就一副牛的脾性——倔强、傲而不驯的韧劲。他一生所创作有关牛的题材和作品不计其数,可说是他创作生涯中占份量最重的部分。牛的那种刻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精神在他上世纪80年代末创作的高26公分、长达10米的《百牛图》巨幅作品中得到充分的体现,那也是映球老先生孺子牛精神的真实自我写照。

  二

  映球先生的版面作品数量之多、题材之广乃离不开他扎根的粤东大地,他几乎把整个粤东北的山山水水描刻已尽。那山,那水,那人都无不浸润着粤东北客家山乡的风土民情,刻画了客家地区人民勤劳朴实的精神风貌,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跳动的脉搏。三四十年代的作品自不必说,自解放后从农业合作化初期创作的《歇响》、《锣声阵阵催人忙》、《把青春献给农庄》、《耕前》、《客家之春》到50年代后期的《迎丰收》、《不分昼夜》、《夕阳西照》、《大桥工地》、《耕山》、《月夜》、《风雨无阻》等都是具有那个时代的鲜明色彩和反映出人民群众精神面貌的代表作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也从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积聚已久的创作激情再度释放,正如雨后春笋般地破土而出。“上帝给我的时间不多了,我要多搞出点作品,才对得起人民大众。”他要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时年已过花甲,步入暮年,可他活力不减,握刀不歇,不断攀登创作高峰,没日没夜地创作出一批又一批的佳作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八九十年代可说是达到创作的辉煌时期,作品更完美、更精练、更成熟,技法炉火纯青,风格也更鲜明。这一时期创作的《大道朝阳》、《山村三月》、《白石岭下》、《绿遍山乡》、《重披新装》、《春风吹绿客家村》、《硕果累累》、《果满园》、《新茶场》、及《嘉应风光》系列等更是热情讴歌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山区带来深刻变化的典型作品。

  五六十年代他本有几次走出山门到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可他因为是农民的儿子,吃惯了宁江水煮豆腐和咸菜条,太眷恋生他育他的故园而放弃进城,固守农村这块阵地,淡泊明志,甘于清贫。他坚信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50多年来,矢志不移。怀着对家乡的质朴情感,他双脚踏遍了粤东的每个角落,尽情描绘、纵情歌颂,以此为乐、以此为荣,因为他对它太熟悉、太热爱的缘故,他的创作才思如泉涌,所创作出来的作品才具有如此质朴、甘浓的地方色彩和充满泥土的芳香,这也正是映球先生的版画作品十分难能可贵的艺术特色。

  三

  映球先生是一位执教50余春秋的中学美术教师,德艺双馨,深受学生和弟子们的爱戴。他将对美术有爱好、又具发展潜能的学生组织起来,成立课余美术活动组,进行专门辅导训练。他常带着这些学生到附近农村写生,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活动中利用他们的特长书写大标语或画壁画,从中训练他们,往往起到很好的效果。他爱才惜才,对学生关怀备至,为了给一些同学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精心培养他们,他竟然将学校给他的教工宿舍让给这些学生居住并作为学习工作室,还想方设法从武汉、广州等地高校中找来一些老师和学生的课堂习作,让这些学生观摩临摹,这些都使学生们受益匪浅。尤其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几年,他利用组织课余美术活动组的形式,先后培养了十数名人才,这些学生绝大部分考进了我国各高等美术院校。

  他亲力亲为,在家乡组织起“清祯版画会”,亲自担任画会会长,多次举办版画培训班,精心讲授木刻知识和技法并开展创作活动,一支充满活力的版画队伍活跃在兴梅地区,大力推动了客家地区版画事业的兴旺和发展,培养了不少优秀版画人才和接班人。如今,他学子满天下,遍及海内外,这些学生中虽大部分已“乡音未改鬓毛衰”,但不少人都成为业绩显赫的著名画家、大学教授或专家,也正因为他在教育战线突出的贡献和作品的优秀,特荣获日本横滨市教育委员会国际奖。每当校友会聚首,大家都情不自禁地凑在一起,回忆着当年在校的学习生活,缅怀令人尊敬的老先生。

  现在斯人已去,留给我们的只是长相思永怀念。今闻悉广东美术馆为他出版纪念画册并珍藏映球先生各个时期的版画精作10多幅的喜讯,内心激动不已。假若映球老先生泉下有知,想必也会为之安慰、感动。

  图:

  罗映球在研讨会上发言。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