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吃”的意识形态之分析——从隽虔的《吃亦有道》说起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9日10:12 南方日报
文/黄树森 “民以食为天”、“食色,性也”,先代圣人指出的是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人之生存,吃是首要的因素。如果没有了这个基础,即便是再高贵雅致的生命也将萎靡困顿,失去延续下去的可能。套用一句滥俗的话来说,是“吃不是万能的,没有吃却是万万不能的”。正因为此,吃被赋予了不容置疑的神圣性。 古往今来,为着一个“吃”字,人们生产了多少可歌可泣和多少骇人听闻的故事,恐怕只能是用“海水不可斗量”来形容了。于是,我们无可否认,在神圣的满足生理需要的“吃”之上,有一个更为神圣的“吃”道。 《吃亦有道》的作者隽虔是一位饱含人文关怀的思考者。他忧心于当下中国社会的“失道”之吃:色情的吃、血淋淋的吃、炫耀奢侈的吃、缺乏安全保障的吃……林林总总,活脱脱的一幅当代中国社会吃相的“百丑图”,用一个词来说,就是“饕餮”;作者进一步阐析“失道之吃”泛滥背后的原因。这里,我们看到了作者颇为深刻的“洞穿”:人作为动物与生俱来的占有欲、中国人传统中的“面子”观念、道德威慑力的丧失等等,而最重要的,作者将思考指向了当下“公地”的私人化占有问题。“公地”本是公众所共同拥有的社会领域,但是,在制度保障的最后屏障丧失之后,“公地”却成了“悲地”,一块“悲哀之地,悲伤之地,悲痛之地”(P133),中国特色的“公有制”,由于所有者身份的不能落地,结果是异化成了“反正是阿爷的,公家的东西不用白不用,不吃白不吃,公家的钱不花白不花”的局面,也催生了如“吃自己的饭,以不饿为准;吃朋友的饭,以吃饱为准;吃老板的饭,以吃好为准;吃公家的饭,以撑不死为准”之类充满悲哀和无奈的网络流行语。 分析眼下大行其道的吃之意识形态,其中有着太多不合理的成分。因此,在着眼当下及未来全球人类生存的高度,对现有的吃之意识形态剥茧抽丝,剔除其中陈腐落后的因素,张扬其中合理向善的因素,就成了重建吃之“正道”工程不可或缺的环节。良心、道德、制度设计……如何在合乎人道和“天道”的框架内重建“吃”之“道”?在软性的精神资源和刚性的制度资源之间,作者对吃之“正道”的重建开出了自己的“药方”-- 精神层面的: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观,感恩惜福和对于超自然有所忌惮的宗教信仰,爱与同情的普世关怀,节俭消费、绿色消费的科学消费观,从自身做起的诚信道德观; 制度层面的:政府资源掌控与分配的法治化; 市场层面的:食品消费的品牌化。 如是等等,作者所思考的,其实正是中国传统“精深博大”之“吃”文化的现代转型问题。《吃亦有道》给予读者的启发,全部蕴涵在这看似简单实则颇见深刻的通俗文字当中。 环视我们生存的周遭环境,一个事实昭然横陈:这是一个鱼龙混杂的时代,这是一个鱼目混珠的时代,这是一个王纲解纽的时代,这是一个新规则重建的时代。在市场化路程上摸索前行了1/4世纪有余的中国当下社会,堕落与高尚同在、萎顿与进取共行、绝望与希望相伴。这实在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把握自己、帮助他人辨清未来之途的“混乱”时刻。这样的时代,实在是太需要更多的像隽虔这样的作者,在众声嘈杂中发出自己深思熟虑的声音,正本清源,以聆听自己,启示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