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水晶棺研制回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9日11:53 燕赵晚报

  据《中华读书报》

  今年是毛泽东逝世31周年,也是毛主席纪念堂建成30周年,当年曾参与研制毛主席水晶棺、今年已70岁高龄的王佑■先生,特撰文记述了当年全国玻璃行业大会战和研制水晶棺的过程,并对去年(毛泽东逝世30周年)集中出现的一批有关水晶棺研制经过的回忆文章中的一些不实之说,予以辨正。

  “一号任务”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后,党中央决定在北京修建毛主席纪念堂(时称“一号任务”),建造水晶棺。并专门成立了国务院第九办公室,统筹修建毛主席纪念堂的各项工作,当时人们一般习惯性简称其为“九办”。

  中央领导要求水晶棺外形要庄重大方,气魄雄伟,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要有可靠的安全性。从遗体长期保存的角度考虑,要求隔氧、低温,还要防止红外线、紫外线照射。从材质和性能角度考虑,用石英玻璃制作水晶棺,再合适不过。

  在当时,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能够生产石英玻璃。全国玻璃行业的职工都希望参与研制水晶棺任务。

  石英玻璃的水晶棺研制难度比较大,又要求在毛主席逝世一周年之际安装完成,仅有11个月时间。经去上海、锦州等地实地考察,中央领导决定以北京六零五厂为主战场,邀请上海、锦州、武胜等石英玻璃厂,成都二零八厂石英车间工程技术人员来北京搞全国石英玻璃大板的大会战。

  研制石英玻璃大板

  1976年9月19日这天,原北京玻璃总厂厂长肖秧和原北京玻璃研究所所长景立柱让我去北京玻璃总厂一趟,他们让我用过去烧结红宝石的工艺,看能不能烧制石英玻璃。肖秧当时是“九办”的成员,同原北京市副市长韩伯平一起负责毛主席纪念堂设备组的工作。我1957年20岁时到北京玻璃总厂参加工作,1960年被调到新成立的北京玻璃研究所担任技术员,6年后升任为研究所技术副所长,1970年,我被调到北京市第一轻工业局工作。我在北京玻璃研究所期间,景立柱是当时的所长,对我各方面情况都很了解,因此同肖秧一起,向组织上建议,抽调我参与到“一号任务”中。如今,老肖和老景均已过世,想来不胜唏嘘。

  制造石英玻璃大板难度大就大在前人没有做过,两米多长的石英玻璃大板没有见过。石英玻璃熔化需要1700多摄氏度,用什么工艺?用什么设备?用什么原料?只能从实践中摸索。在总厂下属的六零五厂杨光铎厂长的领导之下,我们分成三个组采取三种工艺、两种原料开始试验。两组用海南岛、江苏省东海县两地送来的水晶粉烧制,另一组试验用四氯化硅经氢、氧焰烧制。经过实践,把两种用石英粉烧制的工艺否定了,决定以四氯化硅为原料烧制石英玻璃。三个组成立了临时党支部,由我担任书记。

  检查合格的石英玻璃“坨子”,拿到冶金研究所用工频炉加热后压制成10厘米厚的小平板,磨整齐后经过多次熔接做成大板。

  在工人师傅们的努力下,第一块石英玻璃大板胜利诞生了。大面积石英玻璃大板的研制成功,在世界上是首创,后又制作出几块石英玻璃大板,最大的毛坯尺寸长240厘米、宽90厘米、厚8厘米,重40多公斤。

  1977年6月底,上海也传来好消息,新沪石英玻璃厂、吴泾砖瓦厂、锦州石英玻璃厂也做出了石英玻璃大板。上海的大板用专机空运到北京,和北京生产的大板一同在北京第一机床厂研磨加工。

  水晶棺由五块大板组成,分别是两块侧板、两块端板和一块顶板。除去顶板以外,四块立着的板都要向里倾斜60度,侧板与端板相交的四个角是多少度?两块侧板、两块端板与顶板相交的角度是多少?这都是三维空间的角度问题,计算难度很大,但没有这些数据,大板的研磨加工就无从下手。当时北京玻璃研究所的闻鸥同志跟于文山师傅要了一本“四位数学用表”,用手摇的计算机,半天的时间就把角度数据拿出来了。

  解决反倒影问题

  在我们研制石英玻璃水晶棺的同时,六零三厂也在研制K9光学玻璃制作的水晶棺,这是肖秧提出“两手准备”的建议,一旦石英玻璃遇到问题,可先用它作代用品。六零三厂生产光学玻璃是有经验的,做光学玻璃水晶棺把握性大。

  我到玻璃研究所后K9光学玻璃的水晶棺(二号棺)已经组装完,这个棺是根据送到革命历史博物馆审查的一号样棺(光学玻璃水晶棺)改进后生产出的(后来这二号棺在有色金属研究院做了全套设备进纪念堂前整体运转调试的实验)。

  当时中央领导同志提出两点意见:一是棺的侧板再倾斜一点,不要太陡。二是要解决反倒影的问题,避免出现好几个毛主席的映像。经过光学专家王大珩、龚祖同的指点,根据大理石基座高度、主席遗体位置、瞻仰人的距离,水晶棺侧板斜度选定为60°。为解决反影的问题,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有的提出用化学镀膜,也有人大胆提出真空镀膜,最后决定用真空镀膜。当时国内外没有这么大的真空镀膜机,二一八厂仅有的一台进口的镀膜机,直径也太小。肖秧同志带着董奎清到化工设备厂说明来意,厂长带着工程技术人员,一同到二一八厂去看那台进口的镀膜机,后来测绘下机组的图纸放大,就有了大型镀膜机的蓝本。其后,以北京化工设备厂为主,经过北京仪器厂、上海齿轮厂等多方面大力协作,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制成了我国第一台直径四米的大型真空镀膜机,其质量和速度都是令人惊奇的。北京玻璃研究所真空镀膜室在郑舒颖主任、金德明师傅带领下齐心协力,在北京计算中心的协助下,对膜系的选择计算了几十万个数据,一次镀膜成功。其镀膜效果非常理想,镀膜前反射率8%,镀膜后反射率为1%,也可以这么说,没镀增透膜前水晶棺的光透过率仅为92%,镀增透膜后光透过率增加到99%。由于采用了四层的膜系,倒影的问题也顺利解决了。

  最后,光学专家王大珩推荐还要涂一层防潮膜,我们最终选用由武汉大学化学系生产的一种野战军涂镜头用的憎水膜。镀完增透膜后王大珩手把手地教给我怎样涂憎水膜。这样整套水晶棺的五块石英玻璃大板(两块侧板、两块端板、一块顶板)的镀膜工作就算完成了,解决了侧板的反影问题。

  1977年8月初,庄重大方、晶莹剔透、名副其实的水晶棺问世了。

  棺内照明及光整容

  为了切实长期保护好毛主席遗体,棺内照明及光整容方面,采取了新的科学技术短弧氙灯(冷光)和光导纤维束光整容系统。

  毛主席遗体长期保护组的要求是要低温、要一定湿度、要隔氧、要一定压力,这是他们要确保的“四大参数”。从光源说起,短弧氙灯,光亮度很强,但红外线、紫外线都会很强,我们设计灯箱时,在灯的后面装上冷反光碗,这个反光碗是镀了金属膜的,它能把可见光反射出去,而把红外线、紫外线透过去。可见光通过由光导纤维制成近四米长的光缆传到棺内。这部分是由北京玻璃研究所、电光源研究所的科技工作者共同协作完成的。四川绵阳插接件厂提供了插接件。

  光整容的研发工作早在石英玻璃大板镀膜的时候就开始了,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田力同志、照明组的李士芬师傅当时已在玻璃研究所搞起了实验。人去世后肤色是无血色的灰暗色,我们现在看到的毛主席红光满面、安祥的神情,都是用颜色玻璃片调制的。这些滤光片是四川成都二零八厂、上海万丰玻璃厂提供的。

  在纪念堂调试时中国煤矿文工团美术工作者王云同志一同参加了工作。光整容的全套设备电源箱、灯箱、光缆安装在地下室,灯箱的灯是双份的,两路供电,若一路停电或出了故障,另一路电和另一个灯泡自动合闸,照明不会间断。

  主席遗体上半身两侧各五套镜头,连着10条光缆,水晶棺上盖两侧边沿还各有5面反光镜。镜头安着整容用的颜色玻璃片。通过冷反光碗的反射之后,射进棺内的光是隔掉红外线、紫外线的可见光,射到水晶棺上盖边沿的反光镜上,然后反射下来照射到主席的脸部。10面反光镜被磨成不同的角度,因为光整容的光,要求只照在主席头部发际与领际之间,我们就采用从镜头位置看反射镜内反射出的主席头部图像,做成10张不同图像的光刻片,用这种方法就避免了头发上、领子上照上红光的问题。光整容用光也能把皱纹部分去掉。

  1977年8月18日,水晶棺(三号棺)进入纪念堂,替换下K9光学玻璃的水晶棺(二号棺)。1977年8月20日凌晨,毛主席遗体移入纪念堂,经过几次调试光整容的颜色,经中央领导审查,最后基本通过。根据纪念堂的记述,在毛主席纪念堂正式开始瞻仰前的8月22日晚8时,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和会议工作人员,第一批前来瞻仰毛主席遗容。

  9月9日,在纪念毛主席逝世一周年、毛主席纪念堂建成典礼的万人大会后,毛主席纪念堂开始接待国内外来宾和广大人民群众瞻仰毛主席遗容。■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