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民俗学家称“七夕”文化正在中国民间复苏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9日20:08 中国新闻网
8月19日农历七月初七,人们俗称的七夕节,在山东省济南市千佛山“七夕鹊桥会”上,众多相亲者为自己寻觅良缘。中新社发 俄国庆 摄
2007年8月19日(七夕情人节),16对新人在安徽黄山翡翠谷(又称情人谷)景区进行狂吻比赛。中新社发 方也广德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社邢台八月十九日电 (记者 牛琳)今天是农历七月初七,中国传统的“七夕”佳节。在冠之以“中国爱情山”的邢台天河山,公觐牛郎织女庆典隆重举行,诸多知名学者、民俗专家出席。与祭祀大典一同进行的,还有被称之为“深吻爱情山”的接吻大赛和“中国情侣第一漂”的漂流以及万人相亲大会等。民俗学家们表示,民众的文化自觉性正在被唤醒,“七夕”文化正在中国民间复苏。 “七夕”节源于中国家喻户晓的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相传天上的织女与人间的牛郎互相爱慕,结为夫妻,后来却被王母娘娘拆散,二人化成牛郎星、织女星,分隔在天河两岸,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才能在天河上的鹊桥相会一次。在这一天,中国民间有妇女“乞巧”的习俗,历代民间还有“七娘会”、“水上浮”、“听私语”、“乞双七水”等风俗。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文联副主席郑一民表示,“七夕”文化被人们“淡忘”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没有用来传承文化的承载物,最显而易见的,缺乏用以传承“七夕”的“吉祥物”。再加上以工业文明为主导的强势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被日渐湮没。他说,随着民族自信心的增强,人们的民族文化自觉性以及文化传承的积极性正在被唤醒,被人们“淡忘”的“七夕”文化正在中国民间复苏。 郑一民介绍,“摩诃罗”是代表“七夕”的最古老的“吉祥物”,已经有近两千年历史,在河北邢台就发现了几万个,从汉代到民国的都有,但现在已经“失传”了。他表示要在融入现代元素的基础上力促“摩诃罗”的“再生”,让人们重新找回文化归属感。 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会长袁学骏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介绍,“七夕”的节俗从西汉经由魏晋南北朝直到唐宋经久不衰,其影响甚至扩大到一些中南亚国家。虽然到了现代,“七夕”被人们“冷落”了,但他认为,“七夕”文化还活着,并没有自己死掉。 袁学骏乐观表示,“七夕”文化在民间拥有广泛的民众基础,现在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让“七夕”节拥有可用、可赠、可餐之物,这个节日就会日渐复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