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古民居:鸡肋还是聚宝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0日00:02 红网

  就在开平碉楼申遗成功之际,南粤各地一些极具地域特色的古民居经过媒体记者的不断挖掘相继展露于世人面前。

  佛冈石角镇科旺村一条有着百年历史古街完好保存至今,在烟水朦胧处,旧时的乡公所、客栈、烟馆、当辅、历历在目,仿如时光到流回清末民初;迄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的东源县蓝口镇乐村石楼是河源市第一批受保护的古建筑之一,当地政府和张姓族人计划今冬将其重修,展示客家人自力更生、勤劳俭朴的奋斗历程;南雄最偏远的百顺镇,近日也发现了一座被重重大山深“锁”的明代古堡。这座神秘的古堡带着古代中原士族的贵族风格,寂寞地屹立于群山深处,历经630年风雨沧桑依旧巍然不倒;而新丰县马头镇潭石村兴昌围的九栋十八井大宅院更是客家围屋的杰出代表……

  跨越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又历经建国后各种运动的浩劫,这些历史悠久的古民居能完好保存至今实属不易。建设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当“拆旧建新”、“新村规划”等字眼充斥各级政府文件和各类成就报道时,它们的命运更加引人关注。许多地方将新农村建设片面地理解为拆旧建新,整齐划一的别墅、焕然一新的洋房、崭新的“样板村”“文明村”如雨后春笋般在神州大地拔地而起。但“大拆大建”之风刮到哪里,乡风民俗、民间传统文化遗产的浩劫也就来到了哪里。

  建新中如何守旧,革故后怎样传承,这是各地农村不得不面临的现实问题。正如香港市民自发保护皇后码头一样,传统民居是当地村民的时代记忆,是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它承载着村庄的灵魂,延续着村庄的文脉。更何况,许多历史悠久的传统民居虽不属于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却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它可以说是后人追忆历史,感知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媒体的报道中,传统民居被塑造成了当地村民的一个有待开发的聚宝盆,它蕴藏着巨大的经济财富。但在当地村民看来,这些民居建造年代久远,由于当年特殊的设计机理,和开平碉楼一样并不适于人们居住,他们虽然愿意将其保留下来,但大都搬离其中,出来另建新居。这些老房子在他们看来更像鸡肋,要继续保存需要重金修缮,要拆除重建又于心不忍。在土地资源高度紧缺的当下,在资本的强大诱惑下,难保苦于致富的村民不就范。

  实践告诉我们,对于古民居的保护不能一味说教,更应该符合村民的经济逻辑。如何通过对这些老房子的开发和利用,为新农村建设趟出一条既保留乡村文化底蕴,又拓宽村民收入来源的新路,才是最务实的举动。河源苏家围作为客家民居的代表,通过旅游开发,不但成为弘扬客家文化的重要基地,而且帮助了当地村民的就业,带动了村民增收。

  守着聚宝盆的各地政府,是否可以考虑与知名旅游公司联系,引进资本开发和经营这些古村落、古民居,使其成为具有南粤地方特色的重要旅游项目,而当地农民则通过入股和进入景区就业的方式分享收益。这也不失为新农村建设的一条新路。

稿源:红网 作者:冀者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