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战略攻克东北“计划堡垒”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0日02:04 中国青年报

  

  国企改制覆盖面超过90%,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三年超过全国平均增长速度,上百万下岗职工重新就业……这些数据对东北究竟意味着什么?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因国企过多产生的“东北现象”和因农民卖粮困难导致的“新东北现象”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长期计划经济影响导致的观念保守、“等靠要”思想浓厚又一度成为东北人的“标签”,这些问题被视为“计划堡垒”的主要特征。

  来自国务院振兴东北办的数据表明,截至2006年底,东北地区大规模的国企改制已基本完成。黑龙江省完成改制企业3302户,占总数的96%;吉林省有3228户国企完成改制,改制面达到98%;辽宁省国有大型工业企业中有85%以上实现了股份制改造。

  近三年来,东北三省把国企改革作为加速振兴的突破口,纷纷提出要以攻坚的精神攻克国企改革难题。吉林省在2005年提出要在一年内完成816户重点国有企业改制攻坚,这一被很多人视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终却实现了。记者从吉林省国资委了解到,吉林省省属国有资本比重已由改制前的82.6%下降到目前的34.5%。

  大规模的国企改制使东北的国有经济布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过去单一主体的经济成分如今成了国有、民营和外资等多元主体的混合所有制,民营经济开始在经济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

  吉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勇表示,多元经济主体的格局使东北的经济具有了内生活力,如今,几乎听不到有人在谈“东北现象”了,“东北现象”正逐步淡出历史。

  黑龙江省依安县红星乡农民邢宝利高兴地告诉记者,去年他家里靠种玉米,收入了2万多元,比上一年增收5000多元。

  统计数据显示,近三年来,东北三省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都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今年上半年,吉林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幅达到33%。

  农民收入的大幅增长得益于东北各省纷纷转换农业发展思路,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思维局限,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大力发展农牧产品深加工业。黑龙江九三油脂、吉林大成等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迅速崛起,农产品加工业也成长为各省的支柱和主导产业,带动农民发展农牧业的积极性和整体增收。

  倒退到十年前,粮食丰收反倒会成为东北农民的心病。而如今,东北的农民再也不用为“卖粮难”发愁了。

  沈阳市铁西区卫工街道的下岗职工张平多年赋闲在家,通过转变观念,如今52岁的他当上了社区保洁员。“现在每月有500多元的稳定收入,政府还发给养老保险补贴,日子会越来越好。”他告诉记者。

  在东北地区,像张平这样的下岗职工已超过500万。如今,这部分人已普遍由当初的怨天尤人变为埋头创业,绝大部分实现了重新就业。

  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于治贤认为,新东北人群体的逐渐形成,要比东北经济的变化更为重要,经过多年实践,东北干部群众的改革开放意识、自主创业意识和重商守信意识都在不断增强,这将推动东北振兴进一步提速。

  新华社记者 褚晓亮 石庆伟 孙英威

  据新华社长春8月19日电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